如果問“大V”,為何集聚上海?有一個比較集中的答案引人深思:這里離機會更近。
距離B站公司200米、與抖音集團上海公司相距1000米,這是科技MCN公司“前進四”引以為傲的地理便利。這段時間,各網站平臺提出要發掘AI類博主,正好與公司琢磨的方向相同。雙方的溝通變得頻繁——“創作者、平臺和MCN都在摸索,這個階段聊得越充分,做出優質爆款的幾率就越高。”公司創始人邵斌彬說。
大學路后街偉德路上的悅悅書店,同濟大學退休物理學教授吳於人站在實驗臺前,一邊擺弄著手中的物理裝置,一邊用俏皮語調向觀眾說起了繞口令:“人越來越像機器人,機器人越來越像人。那么越來越像機器人的人,如何做出越來越像人的機器人?”在B站知識區,吳於人有個更響亮的名字——“不刷題的吳姥姥”。走到線下,她的科普也為書店引來人氣、注入活力。
“相關部門來公司調研和征求建議的頻率越來越高,調研成果真實地體現在后續出臺的各項政策中。”BANG Media創始人、上海市自媒體聯盟理事長楊勇說,他愈發感覺上海把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主體當作產業布局、發展,這步棋走對了。
如果問“大V”,為何集聚上海?有一個比較集中的答案引人深思:這里離機會更近。
機會在觸手可及的大廠資源中。邵斌彬的日程表里,置頂項是與大廠相關負責人的定期面談。“我們從平臺了解接下來主推的內容方向,引導UP主的選題或給‘大V’提供參考。創作者在起號階段,通常無法直接接觸平臺。公司的就近溝通,能夠幫助他們找到方向,更快積攢影響力。”他說,離大廠以及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越近,公司選題的敏銳度越高。“前進四”在B站孵化了30多名科技UP主,其中3位入選過年度百大UP主,整個科技博主矩陣擁有3000萬粉絲影響力。
機會也在上海集聚的商業要素中。BANG Media從上海起步,由一個四五個人的小團隊發展壯大至接近100名員工。如今,業務遍及國內一二線城市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國家。在楊勇看來,市場競爭沉淀出一批在內容質量、行業深耕方面有所作為的公司。他把公司搬到了黃浦區,整合了營銷、小紅書達人等業務線,“在這里,離客戶更近,離城市脈動更近”。
機會也在濃郁的書香中。一條大學路連通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集聚7家書店。在“吳姥姥”眼里,這些都是啟蒙科學的載體。這位全網粉絲超1400萬,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千萬次的“銀發知播”,打破線上內容生產的模式,擴大粉絲覆蓋面,給書店引流,也為楊浦區打造“科學與城市共生”的大生態孕育機遇。
一如既往,上海正用誠摯的姿態邀請優質內容創作者。尤其在增加職業認同感、創作者歸屬感方面精準施策。
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上海已根據創作內容所涉及的藝術、經濟、科普等專業范圍,對應相應的職稱評審通道。比如高級職稱方面,在自然科學研究高評委單列科技傳播學科組,于全國率先開展科技傳播高級職稱認定,首批已有21人通過認定。在中級職稱方面,分設科技傳播研究、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普及推廣3個專業方向,將自由職業者納入評審范圍,首屆13人獲得科技傳播專業中級職稱。
市人社局專技處處長祝穎華說:“進一步集聚人才,需要通過評價標準這根指揮棒,讓內容創作者有歸屬感,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講出更多好故事、為城市發展作貢獻。”她介紹,上海已將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作為職稱評審的業績條件。譬如,對于衛生專業人員,科普作品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納入工作實績考核內容等。
來源:上觀新聞
編輯:徐維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