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大連工業大學學生工作部發布公告,擬給予該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李欣蒔開除學籍處分,理由是她在2024年12月16日與烏克蘭籍退役CS:GO電競選手Zeus發生不正當關系,“有損國格、校譽”。這一處分依據的是《大連工業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十九條第六款——“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視情節給予記過及以上處分”。
對于此事,讓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事件主角換成一位中國男運動員與外國女大學生,輿論和校方反應會如何?事實上,當中國男性與外國女性交往時,常被默認為“魅力證明”甚至“為國爭光”;而中國女性與外國男性的關系則容易觸發“崇洋媚外”“不自愛”等道德審判。
這種雙重標準源于深層的文化心理,將女性視為國家/民族“純潔性”的象征,而男性則被賦予“開疆拓土”的隱喻角色。正如女性主義學者所指出的,父權制社會常通過控制女性身體來維護想象中的民族邊界。
從校規本身看,大連工業大學的條款明確將“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單列為違紀行為,卻不禁止“與本國人不正當交往”。這種制度化的區別對待強化了“外國男性威脅論”,暗示中國女性需要特殊保護以免受“外來侵蝕”。有趣的是,該校規并未對“中國男生與外國女生交往”作出同樣限制,這種不對稱設計進一步暴露了規則背后的性別政治。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道德評判的國別標準,李欣蒔行為的爭議性似乎更多源于對方是“外國人”,而非行為本身的不當性。如果Zeus是中國公民,同樣的親密關系可能只會被視為普通道德問題;而因為是烏克蘭人,私人行為就被賦予了國家形象的代表性。這種邏輯的荒謬之處在于,它將個體行為不當地與國家榮譽綁定,使普通公民承擔起外交使節般的形象責任。
要超越這一困境,首先需要解構“國格”的濫用,國家尊嚴應由外交成就、科技創新等重大領域體現,而非普通公民的私人關系。將女性身體作為國家象征的中世紀思維,與現代法治社會的平等理念格格不入。高校校規應當刪除將私德與“國格”不當關聯的條款,回歸教育本質。
其次,社會輿論需要建立平等的性別觀與國籍觀。中國女性與外國男性的交往既不天然高尚也不必然低劣,應與所有跨國人際互動一樣,基于自愿、尊重原則進行個體化評判。媒體應避免強化"Easy girl"等刻板印象,司法系統則應對Zeus式的隱私侵權行為嚴厲追責,而非讓受害者承擔全部后果。
最后,全球化時代的高校管理需要新思維。面對日益頻繁的跨國交往,學校應通過性教育、跨文化交流課程等正面引導,而非通過歧視性校規制造恐懼。處罰學生時,應嚴格遵守法律程序,確保處分依據合法、比例適當。
回到標題的尖銳問題,如果事情換成中國運動員與外國女大學生,社會反應很可能大不相同。這種差異正是我們需要正視的道德偽善。真正的民族自信不在于控制女性身體,而在于建立無論性別、無論中外,人人都能被公平對待的社會倫理。只有超越"為國爭光"的陳舊敘事,才能建立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