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韓國總統辦公室一名高層人士向媒體透露,總統李在明可能不會出席中國計劃于9月3日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韓國為何拒絕中國邀請?又會如何影響中韓關系未來走向?
對于可能不會出席中方閱兵的理由,報道給出了兩條,理由可以說“表面上合情合理”,但未必“完全站得住腳”。
韓國總統室提到的第一個原因是“外交日程安排沖突”。李在明在7月下旬至9月期間確實安排得非常緊湊:將訪問美國首都華盛頓;8月還有一場日韓峰會計劃;9月又要飛赴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
看似滿檔的安排,表面上解釋了他為何抽不出時間赴北京,但問題在于——若出席中國這樣的大型國家活動,是完全可以重新協調日程的。我們也看到,按照慣例,各國領導人在類似情況下一樣會調整安排來體現外交態度,拿這種理由來搪塞,顯然說不過去。
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理由:外交對等。韓方官員表示,自2017年文在寅總統主動訪華以來,中方高層領導人尚未訪問韓國。如今輪到中國回訪,李在明此刻訪華顯得“不對等”。
這實則有些牽強了——畢竟文在寅訪華的背景是為了修補樸槿惠時期“薩德事件”后受損的雙邊關系,而如今李在明面對的,是尹錫悅時期帶來的中韓冷淡局面。說白了,若真想改善關系,主動邁出一步,原本也是應該的外交姿態。
李在明明知不訪華可能會被視為“繼續親美”,為何還要這樣選擇?其實不難理解,韓國長期夾在中美之間,外交空間極其有限。特別是在安全方面,韓國幾乎無法脫離美國影響——美韓軍事同盟、聯合軍演、情報共享體系,無一不是“捆綁式”的關系。
李在明原本是以“溫和務實、平衡外交”起家的總統候選人。他的支持者期待他能擺脫尹錫悅時期“過度依賴美國”的外交路線。但,李在明是否真的有能力走出一條更獨立的道路?
更何況,中韓關系在過去三年幾乎跌到冰點。尹錫悅政府不僅在臺海、香港、新疆等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屢屢發聲,還加快與美日形成“反華三邊同盟”姿態。
中國對韓國產品進口減少,對韓國企業投資熱情冷淡,經濟上已經顯現出“冷淡的警告”。李在明上任以來,雖公開強調“中韓關系重要性”,但具體行動上尚未交出令人信服的成績單。此次閱兵,正是中國觀察其政策取向的關鍵節點。
如果李在明真的不來參加閱兵,影響將會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經濟層面。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中韓雙邊貿易額在2024年仍接近3000億美元,盡管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影響有所下降,但中國市場對韓國半導體、汽車、化妝品等行業仍不能忽視。如果首爾一味迎合華盛頓,讓中方感到“韓國不可合作”,中韓經貿關系可能會進一步趨冷。
其次是地緣政治影響。亞洲正在經歷格局重構——一方面,中國在加強與東盟、中亞等地區國家合作;另一方面,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試圖圍堵中國。
若韓國在其中選擇完全倒向美日陣營,必然會在外交自主性上越走越窄。而一旦中美之間出現真正戰略摩擦,韓國將很難左右逢源,反而首當其沖。
曾經的“戰略模糊”雖有爭議,但確確實實給韓國帶來了緩沖空間,但如今局勢早已改變,若還是一味站隊,極可能引火燒身。
從歷史來看,文在寅時期的中韓關系之所以有所緩和,正是因為他敢于在關鍵時刻表達韓國自己的立場,比如在“薩德問題”后期表態不會追加部署、在中美之間保持距離。這使中國在與韓國交往時感到有誠意、有底線。而今李在明若總顧憂美國的反應,處處小心翼翼,只會讓中方判斷其“換湯不換藥”,加劇戰略冷淡。
總體來看,李在明如果不出席中方閱兵,那將會是一個信號,不是終點。這雖然目前不會造成雙邊關系的立即惡化,但李在明政府想要改善對華關系,不能光靠口頭表態,更需要實際行動。否則,韓國只會在中美較量中越來越被動,難以實現自身的獨立發展。
在外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中韓之間已經有太多共同利益,經濟互補性強,文化交流頻繁。但問題在于,一直深受美國影響的韓國,能不能真正把握住這次機會,還是會繼續在美國的捆綁下一條道走到黑?
參考資料: 思考13天后,李在明決定不出席中國閱兵?韓方給出兩個理由,最后決定并不意外,本質還是要看特朗普臉色——2025-07-16 11:11·五常融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