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國產電影還沒有一部能扛起暑期檔的票房。《醬園弄·懸案》不行,《惡意》不行,《無名之輩2》也不行。
不知道勇敢提檔的《長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行不行。
而這些電影又都有一個共同特征:明星扎堆兒。于是很多批評的聲音開始說:明星拼盤不是一門好生意,堆砌明星救不了中國電影。
甚至有更加極端的觀點說,電影用流量明星,就是飲鴆止渴。
但他們可能忘了,當年香港電影的輝煌,靠的就是李小龍、雙周一成、四大天王這些明星。
而好萊塢的崛起,也和當年的制片廠采取“明星制”關系密切,還有隔壁“韓流”風靡世界,流量明星更是功不可沒。
只能說,電影市場想要繁榮,光有明星不夠,但是把市場的低迷歸咎于明星,也肯定不對。
陳可辛的“艱難”選擇
YIQIYINGCHUANG
說實話,如果陳可辛沒找這么多明星出演,而是為角色挑選合適的演員,這部電影不至于低到這個分數。
尤其是當你把那些粉絲自認是對家的明星放到一部電影里,“戰爭”從角色確定的那一刻就打響了。
對于粉絲來說,自家明星的戲份比對家少一分鐘都是大不敬。豆瓣上很多低分正是明星粉絲不滿的結果。
其實對于明星太多不好協調這件事,陳可辛心知肚明。在今年上海電影節大師班上,他就講到了當年請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拍電影《投名狀》的“艱辛”:
“要把三個男的放在一起,其實比三個女的放在一起更難。你一定分開他們去聊劇本,不能坐在一起聊劇本。當然你對每個人都要講一番不同的話,不一定是騙他,但是也是‘半真半假’。”
《投名狀》劇照
但這之后的《中國合伙人》《親愛的》《武俠》等幾部電影,陳可辛還是選擇全明星陣容。因為他深知,明星對拉動票房太重要了。
陳可辛拍電影選擇的題材其實都不是那么商業化,票房號召力不高,這是因為陳可辛對于電影還有藝術上的追求。
但他同時對于票房也有追求。用導演王晶的話說:“他既想要拿獎,又不放棄賣座,所以經常就卡在中間了。”這就是陳可辛的糾結之處。
陳可辛當年拍《投名狀》,光是李連杰自己的片酬就占了成本的三分之一,片子出來以后票房并不理想。
但是因為有李連杰強大的海外號召力,電影沒上線就在海外直接收回了成本,內地票房全是利潤。相信這件事堅定了陳可辛用大明星的信心。
但這一次,明星用的實在太多,多到無法平衡的地步。我都懷疑,很多明星是毛遂自薦,而陳可辛盛情難卻。
而其他電影導演,相信也基本贊同陳可辛的選擇。因為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目前最穩妥的選擇。
你看姜文的新片《你行!你上!》,仍然是一部明星拼盤電影。不知道以姜文的強大氣場,是否能夠震懾住手底下的一眾明星。
明星拼盤電影的優勢和劣勢
YIQIYINGCHUANG
明星拼盤電影賣座,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的。比如香港的賀歲喜劇,基本上就是明星大拼盤。觀眾看賀歲片,圖的就是一個熱鬧。
內地市場最猛的明星拼盤,要算是以《建國大業》為首的一眾主旋律電影。尤其是拍《建國大業》那會兒,要是哪位明星沒被邀請,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建國大業》劇照
類似的情況還有《哈利波特》系列,基本上把英國本土明星一網打盡,搞得那些沒被邀請的英國明星非常酸楚。
好萊塢明星拼盤電影玩的最溜的要數漫威,它不是把現有的明星聚集起來,而是先通過單人電影捧出一堆明星,再讓他們組成“復聯”。
《復仇者聯盟》劇照
這些電影用票房證明了明星拼盤對票房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會發現,明星拼盤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放在哪一類電影上都好使。
明星扎堆對票房的加持,往往體現在喜劇片、商業大片這類影片上。至于說主旋律電影,人家的票房用不著我們操心。
但是如果把明星拼盤這個策略放在強調文學性的文藝片上,明星太多就容易讓人出戲,尤其是選到了那些不適合角色的明星。
可能有人會問,王家衛的電影也是明星云集,該怎么解釋?因為王家衛他壓根兒就不在乎票房,否則他就不可能一部電影拍五年。
另外王家衛特別善于把明星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出明星的潛質,《繁花》里的唐嫣就是很好的例子。
也有導演試圖調和明星拼盤與電影匹配的問題,開發出了拼盤電影。也就是一部電影里講幾個小故事,讓不同的明星參演適合其風格的故事。比如《我和我的祖國》系列。
這類電影還啟用不同導演,觀眾各取所需,總有一款適合您。只不過近幾年,這樣的拼盤電影沒再出現。
所以,明星拼盤電影并不適合所有類型的影片,當一部電影強調作者性的時候,明星的光環必然會遮蔽這一點。
但我們也必須要搞清楚,自從有戲劇誕生以來,就一定有角兒,有腕兒,有明星。對于大眾而言,看明星是他們看戲看電影最重要的目的。
即使對于熱愛小眾藝術電影的影迷來說,明星也是躲不開的存在。你能想象費里尼的電影里沒有馬斯楚安尼,黑澤明的電影里沒有三船敏郎,王家衛的電影里沒有梁朝偉嗎?
流量未必不能拯救市場
YIQIYINGCHUANG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他們是演員,不是流量明星,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如今是一個流量明星當道的年代。
他們攜海量粉絲而來,屠版、控評、洗廣場無一不行,市場沒有辦法忽略他們。或者說,飯圈文化是現代病,沒有藥的那種。
《書卷一夢》劇照
粉絲并不是新鮮事物,自從有明星以來,就不缺乏狂熱粉絲。
有人癡迷梅蘭芳,不惜和他的照片結婚,這事兒被原封不動搬進了電視劇《大宅門》。
《大宅門》劇照
為了怕粉絲有極端舉動,劉德華、成龍很長一段時間都隱瞞自己已婚的事實。成龍就坦言,他要是宣布結婚,日本一定會有粉絲跳樓。
張國榮和譚詠麟因為粉絲罵戰,一個宣布不再參加競賽類歌曲頒獎,一個干脆退圈。
但飯圈文化又有所不同,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讓過去單打獨斗的明星粉絲得以串聯在一起,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和購買力。
他們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撐起一部電影的票房,也可以通過反復購買幫自家明星的唱片登頂音樂排行榜。
而在飯圈文化的推動下,演藝市場正在經歷從演員到明星再到流量明星的蛻變。
可以把著名的“85花”看作是這場蛻變的分水嶺,她們既有傳統意義上的演員身份,同時又擁有流量加持。
她們之前的明星,還是在用作品說話,而她們之后的明星,更多做的是流量生意。
這種蛻變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明星業務能力持續走低。因為對于粉絲們來說,什么演技不演技唱功不唱功,愛的就是這個人。
盡管我們都清楚飯圈文化存在的問題,但卻很難阻止飯圈文化蔓延。一方面這是時代的產物,并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意愿而轉移。
另一方面,流量生意也不像編劇汪海林所言“要討好粉絲,必然趕走普通觀眾,最終是整個產業完蛋”。
相反,這已經是娛樂圈所剩不多還能夠盈利的好生意。為什么制片方抱著“大IP+流量明星”的套路不放?因為這是搖錢樹。
而制片方只有獲得盈利,才有錢去制作面向普通觀眾的影視作品。所以這怎么會是趕走普通觀眾呢?這是在留住普通觀眾。
而且從歷史上看,當觀眾對于某一種模式感到厭倦的時候,就是其他模式進場的機會。
比如當年美國觀眾厭倦了好萊塢經典的大片場明星制,就給了獨立電影人機會。于是以電影《邦妮與克萊德》為起點,以“電影小子”為標志的新好萊塢電影應運而生。
好萊塢四大“電影小子”
香港同樣如此,當觀眾們厭倦了極度娛樂化的香港電影,杜琪峰和韋家輝這幫鬼才的機會就來了。而如今,年輕的香港電影人正在顛覆人們對于香港電影的固有印象。
所以,如果內地觀眾厭倦了大IP+流量明星,那么正午陽光們賺錢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更大的沖擊來自于圈外。互聯網既塑造了飯圈文化,也帶來了中國電影新勢力。
那些并非科班出身的電影人,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沖進已經像封建行會一樣保守的娛樂圈,給電影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
導演郭帆與餃子
法學院畢業生郭帆,醫生出身的餃子,作家韓寒,還有相聲演員賈玲……沒有既往框架束縛的“門外漢”們,帶來了自己關于電影的思考和實踐。
而中國電影票房榜單也被他們的實踐不斷刷新。尤其在電影市場低迷的當下,這些“門外漢”成了攪動中國電影市場的鯰魚。
作者丨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