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國際政壇再起波瀾。特朗普突然對俄羅斯下令“49天最后通牒”,威脅加征關稅,多國則宣布參與援助烏克蘭聯(lián)盟,部分甚至考慮向烏克蘭直接派兵。
同時,美國特使乘火車直達基輔,美方重新恢復對烏重型軍援。整體局勢驟然緊張,看似普京已至懸崖邊緣。但事實真如此嗎?更讓中國需要警惕的信號又埋藏在何處?
首先來看歐洲的姿態(tài)。表面上,在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推動下,30多個國家組成了所謂的自愿援烏聯(lián)盟,并聲稱不排除“實質派兵”。聽上去聲勢浩大,但細究之下,這些口號多半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歐洲國家自身防務主要依賴美國和北約,少數(shù)幾個愿意象征性投入兵力,但真要集體大規(guī)模介入烏克蘭戰(zhàn)局,等同于與俄攤牌,無異于引爆核威懾。歐洲沒有足夠勇氣和軍力承擔這樣的后果。從歷史經(jīng)驗看,每逢危機,歐洲總是巧立名目喊口號,真正落實時卻猶豫不決。
再看美國的新動作。特朗普的“49天最后期限”以及“100%關稅加碼”,表面上氣勢洶洶,似乎要把俄羅斯經(jīng)濟推向懸崖。
可冷靜分析,這類制裁實際上具有很強的象征性——目前美俄之間重大貿(mào)易已近乎停擺,所謂關稅武器在實際影響上遠不及宣傳那般致命。
而且,美方一再自我設定期限,卻從不乏“延期復活”,特朗普的談判手法無非是多次極限施壓,留好臺階轉圜。
但此次美國提出對“購買俄羅斯能源國家”征收二級關稅,直指中印,尤其是中國。最近兩年,中俄能源合作持續(xù)擴大,俄羅斯油氣占中國進口比重已突破20%。
美方意圖通過能源制裁間接遏制俄羅斯資金鏈,其實劍指中國,試圖用關稅這個老套路切斷中俄間最重要的一根命脈。這對于中國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
當然,美國在拉攏印度方面絕非輕而易舉,反而可能促成中國與俄羅斯更緊密的能源合作。當下形勢下,中俄雙方有空間進一步談判價格和合作深度,令美方制裁意圖事與愿違。
局勢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變臉”加碼對烏軍援。特使直抵基輔,特朗普罕見松口支持遠程打擊武器,代表美國實際恢復和升級對烏克蘭軍事支持。
這對俄羅斯無疑構成巨大壓力。烏克蘭一旦獲得新式防空和進攻裝備,將牽制俄軍并威脅俄高層安全。普京正是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權衡。
接下來,不排除普京適時“妥協(xié)”,以緩解西方壓力,而特朗普也有可能隨時變調重新調整戰(zhàn)略——畢竟俄美關系雖緊張,卻都不愿讓事態(tài)完全失控。
這場多方角力背后,是地緣格局正在深刻變化。對中國來說,既要警惕美國新制裁的滲透,也要靈活應對與俄經(jīng)濟安全合作上的變量。俄烏戰(zhàn)火的變數(shù),不僅關乎局部,更牽動全球博弈。我們必須保持戰(zhàn)略定力,未雨綢繆。
最后想說,國際局勢風云莫測,看似遙遠的戰(zhàn)場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安全從來不是他人的恩賜,而是靠有效的應對和智慧的戰(zhàn)略把控。只有理清大勢、審時度勢,才能在風暴來臨前把握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