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南亞著名的“摩托車王國”,越南首都河內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交通變革。根據越南政府總理第20號指示,自2026年7月起,河內市一環路內將全面禁止汽油、柴油驅動的摩托車和踏板車通行。這一政策無疑彰顯了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堅定決心,但同時也將數百萬普通市民的日常出行推向了新的轉折點。河內市每天約有850萬輛私家車行駛,其中約120萬輛汽車和730萬輛摩托車依賴汽油或柴油。
環保訴求與民生現實的激烈碰撞
在一環路春羅-樂龍軍路交叉口,筆者親眼多次目睹摩托車大軍的壯觀景象:超過90%的交通工具都是傳統燃油摩托車,電動車的身影寥寥無幾。這種現狀預示著,禁令實施后,絕大多數市民將面臨出行方式的被迫改變。雖然民眾普遍理解并支持環保理念,但現實的經濟壓力讓轉型變得異常艱難。
"換一輛電動車要三四千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8000-10000元),這對我們工薪階層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關鍵是有車不能用,要出錢再買"一位市民的抱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更令人揪心的是像黎戰勝這樣的摩的司機,60多歲的他依靠摩托車拉客維持生計,"禁摩令"無異于切斷了他的經濟來源。而雙職工家庭陳德越夫婦則擔憂接送孩子的問題:"公交系統根本無法滿足彈性通勤需求,要轉四五次車才能到達學校,很難準時到校。"
公共交通的短板與轉型困境
河內市政府為配合"禁摩令",正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目前全市擁有154條公交線路和1條城市鐵路線(吉靈-河東線),但僅能滿足17%的出行需求。按照規劃,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30%,但距離完全替代摩托車出行仍有巨大差距。
筆者看來,河內面臨的核心矛盾在于:環保政策的超前性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性。政府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摩托車限行分區規劃",2024年又通過了低排放區實施方案,但公共交通的發展速度明顯跟不上政策步伐。這種"先禁止后建設"的模式,難免讓普通民眾成為轉型過程中的"犧牲品"。
尋找平衡點的可能路徑
環保專家指出,機動車排放占河內空氣污染源的56.1%,治理刻不容緩。
河內正面臨嚴峻的空氣污染挑戰,這一問題在每年第四季度尤為突出。統計數據顯示,在10月開始的"污染季"期間,超過三分之一的監測日(35%)出現PM2.5濃度超標現象。整個污染高峰期累計出現47天空氣質量不達標的情況,而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僅為22%,這一數字令人憂心。更觸目驚心的是,河內PM2.5年均濃度達到47微克/立方米,這個數值不僅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安全標準,更是越南國家標準限值的近兩倍,暴露出城市環境治理的緊迫性。
但單純依靠禁令顯然不是最佳解決方案。正如支持政策的市民陳文俊先生所說:"為了綠色未來,我們必須改變。"但改變應該是漸進式、人性化的。河內的案例給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治理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環保政策必須兼顧民生需求,否則再好的初衷也可能適得其反。
從長遠看,禁摩令是河內走向綠色城市的必經之路。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民生保障,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禁摩政策落地的破局之道
筆者認為,要化解這場環保與民生的矛盾,需要建立"三步走"的過渡機制:
首先應該實施梯度補貼。參照中國電動車推廣經驗,可對低收入群體設置專項置換補貼,同時建立二手車回收體系。比如對報廢汽油摩托車購買電動車的家庭,給予30%的購車補貼。
其次要完善公交"微循環"。建議在禁摩區域投放200輛小型電動巴士,打造"地鐵+電動巴士+共享單車"的三級接駁體系。筆者測算,這樣的系統能在6個月內將公交分擔率提升至25%。
最后需設置緩沖過渡期。可以借鑒曼谷的做法,先對高排放摩托車收取擁堵費,再逐步擴大禁行范圍。監測數據顯示,這種漸進式政策能使民眾適應期縮短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