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烏克蘭官方證實,首都基輔在9日深夜至10日凌晨遭大規模襲擊,一名國家安全局高官在街頭遭槍擊身亡。這兩起事件看似孤立,實則是近期俄烏沖突升級的縮影。
先看基輔的“深夜風暴”。從當地時間9日22時到10日8時,這座城市被爆炸聲籠罩了整整10個小時。烏克蘭空軍透露,俄軍出動了約400架各型無人機和十余枚戰術導彈,目標很明確——不是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而是環繞基輔的多條公路和鐵路樞紐。這些交通線是西方援烏武器進入烏克蘭的“生命線”,炸斷它們,相當于給烏軍的補給踩了腳剎車。關鍵時刻,基輔市警方接到報案:國家安全局上校伊萬·沃羅尼奇在市區一處街道遭近距離槍擊,身中五彈當場死亡。盡管俄官方沒承認這起暗殺,但烏方官員私下表示,“時間點太巧,很難不讓人聯想”。
普京(資料圖)
俄羅斯為何選在這個時候動手?得從最近的國際局勢說起。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近期頻繁釋放信號:一邊說要恢復對烏軍援,一邊又威脅要施壓俄方回到談判桌。7月7日,特朗普公開表示“很快會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導彈”,還說“歐洲盟友也會幫忙”。這種“又打又拉”的做法,顯然讓俄方坐不住了。普京的態度很直接——用行動回應威脅。炸交通線是為了切斷烏軍的“輸血管”,暗殺高官則是警告烏方“別玩火”。正如俄國防部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級軍官所說:“我們不接受西方用武器替烏克蘭‘劃紅線’,該讓步的是他們。”
再看美國那邊的動作。特朗普嘴上說“對普京很不滿意”,行動上卻沒閑著。他7月14日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明確表示,美國將通過北約向烏提供軍事裝備,費用由北約承擔。至于最讓澤連斯基期待的“愛國者”導彈,特朗普拍胸脯保證“幾天內就能運到”,還說“一些歐洲國家會把自家的系統轉給烏克蘭”。這話說得漂亮,但仔細想想,北約分擔費用不等于美國不掏錢,歐洲轉交武器也得看自家庫存——德國媒體早就抱怨過,他們的“愛國者”導彈已經給了烏方超過自身儲備的40%,再轉交實在力不從心。
普京(資料圖)
俄羅斯對美國的這些小動作怎么看?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說得直白:“美國給烏克蘭送武器的行為,本質上是在延長沖突,和我們推動和平的努力背道而馳。”這句話戳中了關鍵——俄方從一開始就沒把“軍援”當善意,只當是西方介入的借口。所以俄軍的打擊目標很明確:不僅要炸交通線,還要讓西方看到“援烏有風險”。
現在回到特朗普的“50天和平協議”。他放話:“如果俄羅斯50天內不和烏克蘭簽和約,美國就加征‘非常嚴厲’的關稅。”這聽起來像談判策略,但仔細分析,更像是給雙方施壓的手段——對俄方,用經濟懲罰逼妥協;對烏方,用“美國撐腰”穩信心。可問題在于,俄烏雙方的矛盾哪是50天能解決的?普京要的是烏克蘭承認烏東“事實獨立”,澤連斯基則堅持“領土完整”,這種根本分歧,靠50天的期限或幾套導彈系統根本抹不平。
普京(資料圖)
沖突外溢的風險也在上升。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表面上是針對俄羅斯,實際上可能波及歐洲——美國加征能源關稅,歐洲盟友的能源成本會跟著漲,經濟壓力陡增。歐洲國家嘴上支持烏克蘭,心里早就在算經濟賬。
從基輔街頭遇害的高官,到深夜被炸毀的鐵路,再到華盛頓和莫斯科的博弈,這場沖突早已超出了“地區糾紛”的范疇。它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大國競爭的殘酷,也照出了小國在大國角力中的脆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