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寨村位于普定縣城西南部5公里處,全村轄后寨、橋頭、洞口、干壩、移民新村5個自然組,共676戶2767人。曾為三類貧困村的它,如今正憑借多元興旺的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后寨村的產業發展有何秘訣?筆者帶著疑問來到后寨村一探究竟。
清溪農莊。
走進后寨村,平坦的田地里,連片的產業欣欣向榮。后寨村黨支部書記羅成走在寬闊的產業大道上,不禁感慨道:“要想產業興旺,還是離不開規模化與規范化的支撐。”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羅成介紹,2017年前,后寨村土地零散,村民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很難形成規模。2017年后寨村成立村級公司,向村民流轉了1900多畝土地,起初發展韭黃產業,后來經過產業結構調整,2022年引進企業將流轉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管理。此后,逐漸形成了以西洋菜、香蔥、生姜等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已發展規模化特色產業種植1000余畝。
西洋菜管護。
走進該村西洋菜種植基地,現場一派繁忙景象。“現在西洋菜已經進入全面采收期,這些新鮮的西洋菜將搭乘冷鏈物流,直供大灣區市場,銷路無須擔憂。”貴州春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西洋菜種植基地負責人洪松介紹,2024年,該公司到后寨村考察發現,該村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加上原本就有野生西洋菜生長,非常適合發展西洋菜規模化種植,于是扎根在此。
香蔥種植基地。
在經濟效益方面,洪松算了一筆清晰的經濟賬:西洋菜種植一次,最長可連續采收5年,每年采收期長達10個月,每月產量近2000斤/畝。按照當前不低于2.5元/斤的市場價格計算,320畝西洋菜年產值將超過1500萬元,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蔬菜產業風生水起,養殖業同樣蓬勃發展。一大早,小龍蝦養殖戶皮勇就接到縣城餐館的訂單,一共20斤,下午送到店里,一斤賣20元,有400元的收入。
“你看,這些小龍蝦個頭大,肉質肥美、緊實,最關鍵的是干凈衛生,很受商家的喜歡。”皮勇指著筐里裝著的小龍蝦笑著說,他養殖小龍蝦已經10多年,6年前來到后寨村。之所以選擇來到后寨村,正是看中這里的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
小龍蝦養殖基地。
在小龍蝦養殖基地的旁邊,30余個標準化魚池沿著地勢分布,池水清澈見底,能清晰看到鱘魚在水中舒展身姿、悠然游動的身影,這是該村生態鱘魚養殖基地。
基地依托后寨村優質的天然活水,為鱘魚提供了富含氧氣和礦物質的生長環境。這里養出的鱘魚品質上乘,深受市場歡迎,不僅銷往周邊省份,更憑借過硬的品質叩開了東南亞市場的大門。如今,該基地年產鱘魚達30萬斤,年產值突破450萬元,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且強勁的動力。
農業發展起來了,更要突破局限,打開思路。近年來,后寨村不斷探索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的局限,積極探索“農業+旅游”“農業+電商”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讓土地迸發新活力,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走進后寨村一家以“田園生活,回歸自然”為主題的農家莊園——清溪農莊,莊園內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宛如詩畫。“周末、節假日的時候,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清溪農莊老板彭梅介紹,她和老公以前在外地做生意,隨著鄉村旅游的火熱,加上家鄉優美的環境和適宜的氣溫讓他們下定決心回鄉發展鄉村旅游業。
“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品類豐富的農業資源,可以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鄉村的獨特魅力。”羅成介紹,村里農家樂餐桌上的食材都來自村里的田間地頭,地道的農家味道吸引著游客紛紛駐足。據統計,后寨村每年都能吸引5000余人次前來觀光游樂,為村集體帶來50萬余元的旅游收入,讓鄉村的“顏值”真正轉化成了“價值”。
鱘魚養殖基地。
在“農業+電商”的領域,后寨村同樣交出了亮眼的答卷。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優質農產品,后寨村不僅邀請網紅走進田間地頭開展助農直播,還手把手培養出一支本土“村播”團隊。在直播的助力下,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逐年攀升,2024年更是一舉突破100萬元,讓“后寨產業”通過網絡走進了千家萬戶。
產業融合的紅利持續釋放,讓后寨村的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村集體經濟累計資金已達107.65萬元。這一串串增長的數字,不僅是后寨村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的成果,更是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生動見證。(圖/文 普定縣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