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東營市聚焦“育種”和“改地”兩個關鍵環節,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探索建立鹽堿地綜合利用橋頭堡,在濱海鹽堿地上建起了“新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出積極的貢獻。
東營市利津縣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中重度鹽堿地實驗驗證基地里,這片占地面積近千畝的試驗種植基地,土壤含鹽量達3‰~20‰,屬于典型的濱海中重度鹽堿地類型。為了向鹽堿地要糧,202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彬團隊在這里打造了千畝中重度鹽堿地科技應用示范場景,開展鹽堿地適生多樣性種植滴灌水分管理的試驗攻關。
“我們是通過這個精準滴灌的技術,來向地里輸送水分的。我們采用壟作覆膜滴灌一體技術,可以增加它這個鹽堿地土壤的透水性?!敝袊r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科研助理蔣峰告訴記者。
科研團隊還創新了降鹽沃土深厚耕層構建、多樣化耐鹽種植配置理論,引入特色植物種植21種,研發土體通排快速脫鹽、土壤結構重構等關鍵技術6項,為鹽堿地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
“圍繞著中重度這一塊的鹽堿地治理,我們目前有精準的滴灌水源調控,將我們的技術熟化以后,想著在東營各個鹽堿地的區縣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能夠為東營的鹽堿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我們的技術支撐?!敝袊r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曉彬告訴記者。
“以地適種”不斷走向精深,而“以種適地”也在不斷探索。目前,東營市在國內率先建立起3000畝全梯度鹽堿地試驗田,幾十種作物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地上反復種植篩選,最終選擇出適合各類鹽堿地種植的品種。
“我們通過種在咱們自己當地的土地上,結合咱們當地的氣候和土壤的各種情況來評價一下這些資源是否適合我們東營市。然后從這里邊找最適合的一些資源,將來可能會利用它的一些優勢來做一些優勢互補,配置一些雜交組合來搞這個育種工作。”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東營綜合試驗站站長寧凱告訴記者。
近年來,東營市先后與中國科學院等30多家知名院所展開全面合作,在國內率先建設由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到精準加速育種、田間不同梯度鹽堿地測試三級育種體系,全面加快育種速度。在東營,很多育種團隊都在做探索,全市像寧凱參與的這種耐鹽堿作物育種團隊現在已超過了50支。土地和種子的雙向奔赴也在不斷給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壤注入強大力量,努力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宋瑞星 東營臺 李漢章 張若晗 利津臺 崔立學 趙海斌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