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城有“內八景”和“外八景”之分
而經常被安順人提到的“八景”
多指“城內八景”
也就是常說的“郡城八景”
之前悅讀幫有介紹過
想詳細了解的朋友
可點擊下方藍字文章
進入閱讀
《安順府志》封面圖來源@靜修齋古籍校注
安順府志
安順知府常恩主持編纂的地方志書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安順府志》同樣也收錄了
“安郡城外八景”
今日份《尋城記》
一起找尋安順城的“外八景”
【特別說明】
以前安順城內和城外
是以安順城墻內外區域來劃分的
所以當時的安順城
才叫“郡城”
2008年重新修繕,長達33米的安順古城墻殘段@李航 攝
東皋晴眺
仰望鳳凰山@李航 攝
“外八景”從方位來排序
我們先說說東門城墻出來的“東皋晴眺”
作為安順城外八景“頭牌”的它
說的就是鳳凰山的風景
據說鳳凰山的形狀像一只鳳凰
主體是鳳背、兩側的坡為鳳翅
它的脖子向下一直到南水關才昂首挺胸
東林寺的正殿剛好壓在鳳頭上
據考證鳳凰山在明代被稱為“岐山”
清初又叫“旗山”
到了清晚期才改叫“鳳凰山”
龍泉路一段@李航 攝
而老以前鳳凰山的南面還有一口泉水
被稱為“龍泉”
如今龍泉已不復存在
但從《安順府志》所記載的文字
“滃然出穴,清淺漪瀰,流注阡陌”
就能想象當年龍泉之美
雖龍泉未能保留
但附近的路以“龍泉路”命名
附近樓盤住宅“龍泉小區”“龍泉國際”
也冠以“龍泉”之名
西市夕陽
龍井山的西龍泉@李航 繪
接著就是西門城墻出來的“西市夕陽”
說的就是夕陽美景映襯下的
各種人間煙火氣和怡情小景
比如此時龍井山的景色
馬兒鸞鈴發出的清脆聲響……
種種場景皆是人間美好
說到龍井山
也必須說說龍井山下的西龍泉
它可是“三大龍泉之一”
如今也已不復存在
山洞讀書
華嚴洞洞頂@李航 攝
南門城墻出來
出了南關廂后一直往南面走
便是“山洞讀書”
清乾隆年間
貴州學政洪亮吉在游玩華嚴洞時為其賦詩
并將其所在的“紫峰山”改名為“讀書山”
這便是“山洞讀書”的由來
曾經的華嚴洞
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豐富
文人墨客時常會在此會友、論古說今
也在這里留下了精美的摩崖和碑刻
清光緒最后一任貴州提督徐印川
在華嚴洞石壁上題寫的“飛巖”
至今仍在
@李航 攝
20世紀40年代
當時的安順首富帥燦章
在華嚴洞山門處修建了名為“憩園”的別墅
并在1940年至1942年間
作為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200師的置所
200師在駐守安順期間
一直派兵守護藏在華嚴洞內的故宮文物
1941年
戴安瀾將軍在安順組建遠征軍
從華嚴洞出發
揮師緬甸
為國捐軀
教場觀射
曾經的北兵營,已被圍墻圍起@李航 攝
北門城墻出來
便是如今安順人常說的“北兵營”
也叫“北教場”
清朝時的北教場氣勢雄偉
區域范圍寬敞
是士兵日常操練以及騎射的場所
“練兵將而聲震”
當時的人們走到這里
還可以感悟一下在練兵訓誡中的德行
在抗戰時期
陸軍軍醫學校遷址到北兵營
度過了非常時期的7年
與中華北路相交的校場路@李航 攝
如今位于北街的校場路(原名“教場路”)
因與北兵營毗鄰
所以以“教場”命名
金鐘撲地
@李航 攝
金鐘撲地也叫“金鐘橫地”“金鐘覆地”
每到秋冬時節
金鐘山的銀杏是最吸引人的
安順城內最長壽的古銀杏
就在金鐘山上
嵐擁飛虹
飛虹山龍王洞@李航 攝
嵐擁飛虹也叫“龍洞飛虹”
因“山勢如虹垂地”
才有了飛虹山之名
虹山湖的“虹山”二字
正因湖尾部這座“飛虹山”而得名
而飛虹山下的龍王洞
每年正月初九時候都很熱鬧
石蕊凌波
關于“石蕊凌波”的記載
在《安順府志》上僅有寥寥幾筆
這一景象
指的是石頭開花的奇觀
但具體地點沒有說明
雨來云鷲
云山屯(東面的前屯門)@李航 攝
“外八景”最遠的當屬“雨來云鷲”
雨來云鷲說的就是下雨前
云鷲山云遮霧繞、水墨山間的美景
云鷲山在七眼橋鎮云山屯里
爬上山后可以俯瞰周邊美景
尤其是春天油菜花開時
登高遠眺全是一片金黃之色
如遇雨霧天氣
宛若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世界”
云山屯(南面的后屯門)@李航 攝
第十一屆安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
而說到云山屯
就不能不提本周五7月18日
即將舉行的第十一屆安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
本次大會的觀摩點之一
就是云山屯
屆時去到現場的你
可以爬爬云鷲山
聲明
編輯、排版、撰寫、圖片拍攝@李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