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一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乘坐某平臺“特惠快車”時遭遇司機“有償開空調”,車內貼有告示:“如需空調掃碼3元,自動開啟”,并注明“特惠訂單不含空調服務,自愿消費”。
這一事件迅速引發全網熱議,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網友紛紛吐槽“盛夏打車竟要為基本服務額外付費”。
《檢察日報》于今日發表評論文章,直指網約車行業“低價內卷”轉嫁成本至乘客的亂象,呼吁平臺回歸合理定價,保障司機體面勞動與乘客合法權益。
“空調費”爭議:乘客叫苦,司機喊冤
山東濟南、河南鄭州等地均曾出現類似案例:有順風車司機以“乘客自愿”為由,向同行乘客收取每人20元空調費;部分網約車司機甚至在車內張貼“付費服務告示”,按里程分段收費。
然而,乘客普遍認為,空調是網約車服務的基本配置,額外收費屬于“強制消費”。一位南昌乘客表示:“40℃高溫下,司機說‘不開空調省電’,卻要我掃碼付費,這合理嗎?”
司機端則另有苦衷。南昌網約車司機熊師傅算了一筆賬:以新能源車為例,夏季開空調每日電費增加30-50元,月均成本高達600-800元;同時,空調耗電導致續航減少100公里,跑單量隨之下降。“平臺抽成25%不變,特惠訂單價格壓得極低,高溫補貼每月不足300元,不收費真的活不下去。”熊師傅坦言。
平臺低價競爭壓垮司機,監管缺位助長亂象
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突破800億元,但平臺間“價格戰”愈演愈烈。某頭部平臺推出的“特惠快車”“一口價”等服務,雖吸引乘客,卻未降低司機抽成比例,導致司機收入縮水。更引發爭議的是,部分平臺將“車內溫度適宜”納入乘客評價選項,卻未明確空調服務是否包含在訂單費用中,形成“隱性服務缺口”。
“平臺通過低價策略搶占市場,卻將運營成本轉嫁給司機,最終由乘客買單。”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斌指出,根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約車運價應包含合理服務成本,平臺有義務保障司機基本收益。
法律邊界:擅自收費涉嫌違法,乘客可依法維權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胡青春律師表示,根據《價格法》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約車費用應包含合理服務成本,司機單方加收空調費涉嫌“標價外加價”,屬于違法行為。但若司機在接單前明確告知并取得乘客同意,則可視為雙方達成新合意。“關鍵在于平臺是否盡到告知義務。”胡律師強調,若平臺未在訂單頁面明確服務內容,需承擔連帶責任。
南昌市交通運輸局回應稱,網約車定價屬市場行為,但已要求平臺嚴查違規收費。滴滴出行、曹操專車等平臺表示,將對加收空調費的司機處以停運3天處罰,并優化高溫補貼規則。
破局之道:動態定價、技術降本與政策兜底
《檢察日報》評論指出,解決“空調費”爭議需多方協同:
平臺調整定價機制:根據高溫、擁堵等時段動態上調運價,合理設定抽成上限,并擴大高溫補貼覆蓋范圍。例如,某平臺試點“高峰期溢價+空調能耗補貼”模式,司機收入提升15%。
技術降本增效:空調制造商正研發低能耗智能溫控系統,預計2025年底適配新能源網約車,可降低夏季運營成本10%-15%。
強化政策監管:工信部規劃2026年起強制網約車平臺公示空調能耗數據,并建立動態補貼調節機制;市場監管部門需叫停惡意低價行為,防止“內卷式競爭”損害行業生態。
“3元空調費雖小,卻折射出網約車行業深層的利益分配失衡。”王斌副教授呼吁,唯有將司機收益、乘客體驗與平臺可持續發展納入制度設計,才能避免“司乘矛盾”演變為行業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