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五角大樓施壓日澳就臺海沖突表態遭拒,引出中美博弈新動態。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近期持續向日本和澳大利亞國防官員施壓,要求明確若中美因臺灣問題開戰,兩國將扮演的角色。他稱此舉是貫徹特朗普議程,要“恢復嚇阻力并以實力謀求和平”,還強調需盟友加強國防支出與共同防衛。但美方自身未給臺灣空白支票式保障,卻推動與臺灣突發事態相關的作戰規劃,這讓日澳意外且挫敗。
中國海軍年初繞澳巡航并軍演后,澳大利亞對華政策明顯調整。不再配合美國圍堵中國,轉而重視發展雙邊關系和貿易。阿爾巴尼斯7月12日開啟為期6天的訪華行程,這是他連任后首次訪華,將訪問北京、上海和成都,與商界、體育界代表會面以加強貿易聯系,還計劃修復雙邊關系。隨行的龐大商業精英代表團,也凸顯了此次訪問的經濟重心。澳大利亞商業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布萊克直言,此行旨在與最大經濟合作伙伴筑牢關系。
美軍(資料圖)
中澳貿易分量極重。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額占其總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出口商品從農產品到鐵礦石、各類礦藏應有盡有,為其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尤其是鋰、鈷等礦產,是中國電動車和新能源行業的關鍵材料。過去十年,中澳貿易額翻倍至3120億澳元,有力證明了兩國經濟“脫鉤”之說不成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正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相信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理解此次中國之行的意義——“處理與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經濟伙伴也是亞洲最重要的戰略大國之間的關系”。
阿爾巴尼斯選在中澳自貿協定十周年訪華,政治信號清晰。經貿關系才是國家利益的壓艙石,意識形態綁架早已過時。澳大利亞不想再做美國的“提線木偶”,中國成為合適的“解套”選項。雙方合作不止于礦產,5G、人工智能等領域互補性更強。澳大利亞科研實力常被美國“雁過拔毛”,如今找到不搶技術的合作伙伴,自然不愿錯失機會。對中國而言,當前是推動中澳關系從“回暖”到“升溫”的關鍵期。正如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所說,穩固的經濟關系也關乎國家安全,因為穩定與繁榮是相輔相成的。因此,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必將不虛此行。
特朗普(資料圖)
擴大農產品、礦產進口,讓澳大利亞企業獲利;共建稀土加工、新能源聯合實驗室,打造技術護城河;推動人民幣結算和本幣互換,減弱美元體系對雙邊貿易的影響。臺海局勢復雜嚴峻。1949年國共內戰后,兩岸形成“分治”格局。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使問題國際化。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取得合法席位后,國際社會逐漸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臺灣內部“臺獨”勢力抬頭,讓兩岸關系更復雜。
國際干預可能性不容忽視。美國通過《臺灣關系法》維持對臺軍事支持,軍售不斷升級,加強軍事交流,雖政策“戰略模糊”,但沖突爆發時介入可能性高,可能派航母戰斗群、提供情報支持或直接參戰。日本擔心臺海沖突影響其海上交通線和地區安全,加強西南諸島軍事部署,與美國頻繁軍演。澳大利亞在“印太戰略”框架下,也加強了與美日軍事合作,這些國家介入可能讓沖突升級為地區性的,使解放軍面臨多線作戰。
特朗普(資料圖)
現代沖突的信息化、智能化特點顯著。臺軍在美國幫助下,電子戰和網絡戰能力提升,能干擾、攻擊解放軍指揮控制系統和通信網絡。情報搜集分析能力也在加強,可提前預警軍事行動。信息戰和輿論戰同樣關鍵,臺當局可能通過宣傳影響解放軍士氣和國際輿論。
中美若在臺海爆發沖突,結局繞不開“兩敗俱傷”。美國想讓盟友沖鋒陷陣,自己坐收漁利,可盟友已不盲從。澳大利亞的行動表明,經濟利益和國家主權才是首要考量。臺海局勢的復雜,解放軍面臨的挑戰,都意味著沖突一旦發生,沒有贏家。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才是正確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