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不一定防老,但防曬一定防老”,這句略帶調侃的話,如今已成為眾多年輕人的共識。在夏日的驕陽下,防曬衣、防曬面罩、遮陽帽等“防曬裝備”,早已成為很多人出行的“標配”,小夏自己最近也買了不少防曬套裝。在“防曬焦慮”的推動下,這門“躲太陽的生意”正賺得盆滿缽滿。
“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防曬服配市場規模突破800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958億元,其中防曬衣占比超50%。可見,防曬服配正從小眾走向大眾,從邊緣品類變成了主流爆品,市場規模直奔千億級。(義烏指數20250530)
防曬經濟的火爆,背后是人們防曬意識的增強。小夏發現,相比反復補涂的防曬霜,防曬衣、防曬帽這些物理防曬產品,防護力更強,用起來也更方便,自然成了大家的首選。再加上騎行、釣魚、徒步、爬山這些戶外運動的流行,防曬服配的需求量更是蹭蹭往上漲。(義烏指數20250530)
隨著消費需求的多元化,防曬衣的使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從戶外運動到日常通勤,從輕戶外到社交約會,防曬衣幾乎無處不在。這種場景的拓展,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也為防曬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不過,市場大了,競爭也激烈了。近年來,電商平臺上涌現出大量白牌產品,各大服裝品牌也紛紛加入“硬防曬”賽道,防曬衣市場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價格也隨之下降。現在,100~200元區間的防曬衣最受消費者青睞。(江蘇經濟報20250620)
小夏最近察覺到,防曬衣這個細分賽道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為了吸引消費者,企業在防曬面料、設計風格、時尚穿搭等方面各出奇招。什么全波段、玻尿酸、UPF100+、艾草防曬……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輕量化”“涼感”“抗皺”等成了今年熱銷產品的關鍵詞。(21世紀經濟報道20250618)
但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根據《中國防曬衣行業標準白皮書》,防曬衣市場存在三大痛點。第一,缺乏規范性,有些品牌會虛標防曬指標數據,實際產品根本達不到宣傳效果;第二,缺少檢測報告,簡而言之就是自說自話,缺少權威性背書;第三,數據缺乏全面性和透明度,單純追求防曬效果而忽略舒適性的防曬衣是好防曬衣嗎?只放大某一兩個指標,例如UPF、紫外線阻擋率,而忽視了穿著的舒適度,同樣有誤導消費者選擇的傾向。(第一財經20240731)
近日,央視報道防曬衣市場存在一些亂象:例如出具虛假檢測報告、使用紫外線感應卡表演“變色魔術”等花式手段誤導消費者。而這樣的市場亂象已經存在多年,網上流傳關于“防曬衣是不是智商稅”的討論也從未停歇。(中國質量新聞網20250611)
對此,專家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該盡快完善關于防曬服飾產品的法規標準和長效監管機制,要求企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檔案”,實現“一物一碼”溯源。
同時,防曬衣品牌一直未擺脫“重營銷、輕研發”的質疑。小夏查找了一些企業的官方報告,從數據中可以窺見,公司的研發投入僅占整體收入的1.3%左右,而營銷費用占比反而高達40%。(大象新聞20250314)
有專家建議,對品牌來說,真正達到UPF40+的防曬衣已經可以滿足日常通勤。與其打造新賣點,不如先將防曬衣的基礎功能做扎實。隨著消費者對防曬衣認知的不斷提升,品牌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突圍,只能錨定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科普防曬衣的技術原理、檢測標準與實際防護效果,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創新產品,才能找到自己的品牌“護城河”。(江蘇經濟報20250620)
溫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為個股推薦。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