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納悶了,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這么大呢?”范偉在《賣拐》里的這句吐槽,最近突然在兩個已故老爺子的家事里有了新注解——楊少華和宗慶后,都是一輩子攢下家業的老人,都是把子女放掌心疼的父親,可子女們在父親身后的表現,簡直差出了兩個世界。
先說楊少華老爺子這邊。他走后,幾個兒子沒先讓大家想起“相聲世家”的體面,反倒讓網友扒出一堆“糟心事”:94歲高齡被拉去烈日下剪彩,兒子們站旁邊跟看客似的,連把傘都懶得打;
老爺子滿臉嫌棄的油炸淀粉腸,被硬塞著“嘗鮮”;靈堂上有人被拍著盤核桃,哭靈還被質疑“演得太假”。
最有意思的是小兒子楊議的直播回應。
本想解釋“剪彩是朋友邀請”,結果滿屏打賞沒關,說“反復問過父親熱不熱”,卻被網友懟“人都沒了,這話誰能對證”。
這不就是典型的“無中生友”加“欺負死人不會說話”?要是真疼爹,當初直接拒了邀約,或者現場遞瓶水、扇個扇,也不至于落得“折騰老人”的罵名。
再看宗慶后那邊。這位把娃哈哈做到國民品牌的老爺子剛走,女兒宗馥莉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范本。
沒借著父親熱度開直播賣貨,沒對著鏡頭哭哭啼啼博同情,反而安安靜靜處理公司事務——遺產風波露頭就壓,業務交接順順當當,連父親生前沒理清的“小麻煩”,都被她一句“先顧好家業”穩穩接住。
有人說她“冷”,可比起楊家兒子們的“作”,這種“不消費父親、不折騰家事”的體面,反而讓人覺得“這才是對父親最好的告慰”。
其實兩位老爺子對子女的愛都不少,只是愛的方式差太遠。
楊少華是典型的“養貓式教育”:自己扛著壓力給兒子們掙房子、鋪路子,總覺得“給夠物質就夠了”。
結果呢?兒子們習慣了“靠爹吃飯”,連父親身體能不能扛住烈日都懶得較真——反正有“楊少華兒子”這個招牌,總能混口飯吃。
宗慶后就不一樣,他是“養狼式教育”:從小讓宗馥莉進公司從底層摸爬,告訴她“爹的家業不是你的,能接得住才算你的”。
所以老爺子走后,宗馥莉能頂上去,不是靠眼淚,是靠真本事。就像網友說的:“一個是把子女養成了‘寄生蟲’,一個是把子女練成了‘頂梁柱’。”
有人說這是“錢多少”的差距,可楊少華的家底夠子女衣食無憂,宗馥莉接手的家業再大,也是一步一步學出來的;也有人說“行業不同”,可相聲世家該有的體面,和企業家該有的擔當,本質上都是“做人的本分”。
說到底,兩位老爺子都給了子女最好的東西:楊少華給了“依靠”,宗慶后給了“底氣”。
只是依靠會隨著老人離開而消失,底氣卻能讓人走得更遠。
這大概就是“子女差距”的根源——真正的愛從不是把孩子護在翅膀下,而是教他們自己長出翅膀。
現在再看這兩家的事,哪是“人比人嚇死人”,分明是“教育方式見分曉”。你說,要是楊少華當初也教兒子們“靠自己”,會不會是另一番光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