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烏沖突、巴以烽火,讓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的武器訂單一度飆升,財報數字也曾亮眼增長。然而,在外界看來“強壯”的它,內部已是病癥纏身。
上百架F-35戰斗機被美國軍方拒收,生產線頻頻出現問題,這家昔日的“品質保證”金字招牌正在黯淡失色。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來自東方的“看不見的戰爭”。
洛馬
搖搖欲墜的洛馬
由于美國洛馬企業,曾多次向臺灣發起軍售,嚴重挑釁了中國主權。
其旗下的不少企業都被列入了中國政府的制裁名單。
但有人質疑中國制裁的威力,認為不足以動搖洛馬的統治力。
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目前來看,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軍工企業之一,洛馬體量龐大,“肌肉”依舊強壯。
尤其是,俄烏沖突、巴以烽火的相繼爆發,戰爭的鼓點反而成了它的福音、
據悉,近幾年,洛馬接到了海量的武器訂單,甚至一度讓財報上的營收數字亮眼增長。
洛馬的表現,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中國對稀土的管控,不過是幾句無關痛癢的外交辭令。
然而,表面的強壯掩蓋不了內在的病癥,“軍工”巨人已經開始咳嗽,而且聲音越來越響。
最明顯的癥狀是“行動失調”。
洛馬
據悉,洛馬訂單堆積如山,生產線卻頻頻拉胯。
比如被寄予厚望的明星產品F-35戰斗機,竟因質量問題被美國軍方拒收上百架。
這記耳光不僅打在臉上,更砸掉了它“品質保證”的金字招牌。
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功能”受損。
中國的制裁,讓洛馬成了一個高風險的代名詞。
國際買家在掏錢之前,不得不掂量一下,與它深度捆綁是否會惹惱另一個全球大國。
這種地緣政治的考量,像一根無形的刺,讓潛在客戶望而卻步。
而這些外部癥狀,都源于一個更深層的病變,那就是洛馬的“血液循環系統”出了大問題。
這條維系生命的血管,就是它的全球供應鏈,而病灶的核心,是一種叫“稀土”的物質。
F-35生產線
稀土,號稱工業的維生素,更是尖端武器的“神經系統”。
洛馬的王牌F-35,每架就需要消耗約420公斤的稀土材料,用于制造雷達、發動機和傳感器等核心部件。
它就像機體必需的特殊蛋白質,一旦斷供,整個系統都會癱瘓。
不幸的是,這種“特殊蛋白質”的全球配方,幾乎被中國壟斷。
據媒體數據顯示,中國控制著全球約六成的稀土開采和九成的精煉加工能力。
比如被限制出口的鎵、鍺,這些聽起來陌生的元素,正是F-35的“命門”所在。
當中國決定對洛馬的挑釁行為時,沒有選擇正面硬撼。
而是精準地在洛馬的“血管”上,打了一針“凝固劑”。
稀土礦
精準切斷供給
中國的反擊,不是一場喧囂的肉搏,而是一次冷靜、精準的外科手術。
手術刀,就是一系列看似分散、實則環環相扣的制裁措施。
從2020年起,凍結在華資產、禁止在華業務、限制高管入境、“不可靠實體清單”……
這些招數層層加碼,一步步收緊套在洛馬脖子上的繩索。
這不僅切斷了它曾在中國市場布局的民用核能、熱能轉換等“副業”財路,更是一次清晰的信號。
最致命的一刀,落在了稀土上。
中國并沒有粗暴地一刀切斷所有出口,而是啟動了“出口許可”制度。
這意味著,每一批含有鎵、鍺等關鍵元素的稀土想要流向洛馬,都必須經過我們的審視。
這劑“慢性藥方”,目標并非讓巨人立刻猝死,而是通過控制“養分”的流量。
目的讓它陷入長期的、痛苦的虛弱。
中國讓你活著,但活得非常難受,在持續的消耗中慢慢窒息。
事實上,中國“斷糧”的后果立竿見影,洛馬隨即就陷入了手忙腳亂的“高燒”狀態。
為了維持生產,它被迫依賴昂貴的庫存,生產成本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飆升。
這直接擠壓了F-35等項目的利潤空間,曾經的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變得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洛馬不得不瘋狂地在全球尋找“代餐”。
當然,澳大利亞、加拿大、越南、蒙古等國,確實有著大量的稀土儲備。
就連美國國內,也有大片的稀土礦。
可問題是,這些國家雖然也有稀土礦藏。
但它們的加工技術、資源品質和開采效率,與中國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就算開采出來,最后還是要送到中國進行加工。
這就像一個習慣了米其林大廚的病人,突然只能靠粗劣的壓縮餅干維生。
結果是消化不良,營養匱乏。
F-35
尋找替代品的過程,不僅成本高昂,更帶來了嚴重的交付延期和生產效率下降。
洛馬的生產線,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地球另一端的“精準點穴”。
如果說生產陣痛只是短期折磨,那么長期的“慢性失血”,則在動搖洛馬賴以生存的霸權根基。
毫無疑問,當企業的大部分精力都只能被用于解決供應鏈“后勤問題”。
它在前沿科技的沖刺速度必然會放慢。
在高超音速武器、無人機等未來戰場的主角上,波音、諾格等競爭對手正在奮起直追。
洛馬的技術代差優勢,正在被自己內部的“頑疾”所拖累。
事實上,美國政府也急在心里,豪擲數億美元扶持本土稀土產業,試圖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統。
但這更像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其規劃的千噸級年產量,面對中國超十萬噸級的體量,無異于杯水車薪,遠水難救近火。
這頭曾經無可匹敵的巨獸,或許不會瞬間倒下,但持續的慢性失血,足以讓它在未來的某一天,轟然跪地。
美國高層
結語
其實不止洛馬,在中國的制裁下,面臨重重困境的企業還有很多。
當然,也不止是企業,還包括個人。
就比如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被中國制裁后,只能待在學校教書,沒辦法像其他政策一樣,卸任后大企業做顧問。
按照環球時報的估計,他每年至少會損失一億美元的收入。
現在還有人覺得中國的制裁,沒有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