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伢大富談留學
哈嘍朋友們,今天咱們來聊一聊一件看起來離我們很遠,其實很有可能影響我們去美國留學的大事——美國最新出臺的“大而美”法案(也有人叫它“大而悲”)。
光聽名字以為是鼓勵身材自信,沒想到它是涉及到美國眾多領域、影響深遠的法案。
但其中便包括“拿捐贈基金多的富校”的稅收新規。說白了,就是美國政府盯上了那些又有錢又牛逼的大學口袋里的錢了,比如你熟得不能再熟的哈佛、耶魯、MIT、斯坦福、普林斯頓這些“天龍校團”。
啥是“大而美”法案?
這事得從美國大學的“捐贈基金”說起。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學校的私房錢——校友捐、企業贊助、投資回報,統統進了基金池,用來發獎學金、搞科研、修圖書館、請大牛教授。
以前這些錢賺了多少,聯邦政府象征性地收個1.4%的稅,大家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從2026財年開始,新法案直接來了個三檔稅率,最狠一檔高達8%!
最慘的是誰?不是誰都要交這么多稅哦,只有人均捐贈基金超過2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大學才需要交8%,前面說的哈佛那五虎就是重災區。
一些頂級文理學院, 和一些大型院校,比如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 他們的人均基金超過了70萬美金。
算是高凈值院校,需要繳納4%的新稅率, 當然這項政策并不是打擊所有的學校。對于大部分排名前50的大學來說,新法案下依然保持1.4%的稅率, 還有一大批中小型院校因為學生人數少于3000人, 甚至在新的法案中被豁免了全部捐贈稅。
所以也有人說大而美法案對整個美國大學體系來說更像“劫富濟貧”的義舉。聽起來挺合理對吧?有錢人多交點稅嘛,天經地義。
這“人均”不是按全校人數算的,而是只算美國本土學生人數,國際生?抱歉,你不算人。
有錢學校多交點稅不挺好嗎?
但問題來了——這些“土豪大學”的運營其實高度依賴那筆每年可提取的捐贈收益,比如哈佛基金有五百多億,但每年真正能拿來花的只有大概5%,也就是25億左右。
新稅一加上去,哈佛今年投資收益25億,得繳2億稅。以前只要交3500萬,現在一下多了1.65億的“增值稅”,這可不是小數。
這2億從哪來?獎學金、科研經費、甚至招人用的錢都可能被砍。
也就是說,本來能發十個全獎的,現在可能只能發五個了。
那和我們國際學生有啥關系?
來了重點——這事兒,可能直接影響美國大學錄取國際學生的熱情。
為什么?因為前面提到過,“人均捐贈基金”計算只看美國本地學生,不看國際生。這就意味著:
你招一個美國學生,分母加1,平均下來稅率可能下降;
你招一個國際學生?對不起,分母反而減1,因為招生人數不變,本地學生少一個呀,稅率沒降還高了,虧大發了。
從大學的算盤來看,如果我多招國際學生,不但拿不到聯邦補貼,還可能要多交稅——那我為什么還要拼命往國外招人呢?
所以,哪怕你成績頂天,簡歷發光,也可能被卡在“名額縮減”上。這對我們想申請常春藤和頂尖校的留學生來說,簡直是更難了。
有啥后果?真·全局性影響!
這法案一出,有幾大可能連鎖反應:
1、獎學金更難拿:學校省錢第一刀,往往是獎學金,尤其是給國際生的全獎。
2、錄取名額減少:尤其是私立名校,可能優先照顧美國本土學生。
3、科研崗位縮緊:博士、RA、助教職位供不應求,本來就卷,現在更卷。
4、學費或漲價:沒錢補貼就只能轉嫁成本,學費可能繼續飛。
所以我們該怎么辦?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留學生們也不是毫無辦法:
早點規劃:爬藤的學霸級人物,建議尋找港新名校作為托底,美國及港新聯申操作。
多關注“中產?!?/b>:如果一心要走留美路線,建議選擇中型院校,目前處于相對安全區,對國際生更友好。
適當考慮獎學金以外的資助模式:比如校內打工、RA職位、產業合作項目等。
“大而美法案”不只是加稅那么簡單,它可能動搖美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用資本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根基。美國一直在變,我們的留學夢,也得學會變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