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白巖松在節目里說過:“父母到了一定年紀,學會‘退出’和‘守己’,才是對家庭最大的負責。”深以為然。
咱們中國人總講“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可有些父母過了五十歲,心思還是沒放在自己身上,要么拼命替兒女扛事,要么把日子過得雞飛狗跳,明明家里條件不錯,愣是被折騰得越來越糟。
老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這“寶”得會當才行。要是過了五十還拎不清,總在這三件事上耗精力,再好的家底也經不住折騰,多少家庭都栽在這上面了。
一、總想著“幫兒女鋪路到底”,自己累垮不說,還養出了“巨嬰”
小區里的李叔今年五十六了,兒子都結婚三年了,他還天天操心。兒子想買車,他拿出養老錢給添了大半;兒媳嫌工作累辭了職,他怕小兩口吵架,每月偷偷塞錢補貼。前陣子李叔累倒住院,兒子來看他,第一句話竟然是“爸,我房貸這個月該交了,你卡上還有錢嗎?”
這場景是不是看著眼熟?《戰國策》里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這“計深遠”不是替兒女包辦一切。真正的愛該是讓他們學會自己走路,而不是一輩子當“拐杖”。有些父母總覺得“我不幫他,他就過不好”,結果呢?你把路鋪得再平,他也學不會自己邁腿,最后你累得直不起腰,他還覺得你做得不夠。
就像街坊說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五十歲的人了,該歇歇了。你替兒女扛下所有風雨,他們怎么學會遮風擋雨?到最后,你掏空了自己,還養出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這家里的日子能好嗎?
二、老兩口總為“雞毛蒜皮”吵不停,家里沒了和氣,財氣也留不住
張阿姨和老伴結婚三十年,年輕時就愛拌嘴,本以為年紀大了能消停,沒想到吵得更兇。今天為“菜買貴了”拌兩句,明天為“誰忘關煤氣”吵半天,兒女勸了無數次,老兩口誰也不讓誰。前陣子家里想換個大點的冰箱,倆人因為買國產還是進口吵了一個禮拜,最后冰箱沒換成,張阿姨氣得血壓升高,住院花了好幾千。
老話講“家和萬事興”,這話真沒說錯。一個家里要是天天雞飛狗跳,就算有再多錢,也存不住。就像《禮記》里說的“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家里和睦了,日子才能紅火。可有些父母偏不,總把“吵架”當習慣,芝麻大的事也能鬧翻天,兒女看著心煩,自己也氣出一身病,本來好好的家,就這么被“內耗”拖垮了。
你想啊,家里天天烏煙瘴氣,誰還有心思好好干活?兒女在外面打拼,心里總惦記著家里的矛盾,能安心嗎?時間長了,家里沒了凝聚力,財氣自然就跑了。
三、總愛“跟別人比排場”,打腫臉充胖子,最后把家底折騰光
王大爺退休前是單位領導,特別好面子。鄰居家兒子買了輛二十萬的車,他就逼著自己兒子換輛三十萬的;親戚家孫子滿月擺了二十桌,他孫女周歲非要擺三十桌,還說“不能讓人看笑話”。兒子勸他“日子是自己過的,別跟人比”,他就罵兒子“沒出息”。這幾年為了撐場面,王大爺不僅花光了積蓄,還跟老同事借了不少,現在每月退休金大半都得還債。
《老子》里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人到五十,該明白“日子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可有些父母就是轉不過這個彎,總覺得“別人有的,我家也得有”,哪怕打腫臉充胖子,也得撐著。結果呢?為了那點“面子”,把養老錢花光了,甚至還得兒女幫著還債,本來寬裕的日子,硬生生被“攀比”拖進了泥潭。
就像村里人常說的,“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家里的日子過得踏實不踏實,跟別人沒關系。你為了“比排場”掏空家底,最后落得個“外強中干”,這不是傻嗎?
說到底,人過五十,該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了。兒女的路讓他們自己走,老兩口少吵兩句嘴,別總跟人比來比去,守住家里的和氣,保住自己的健康,比啥都強。
畢竟,家不是靠“硬撐”撐起來的,是靠“齊心”過出來的。父母心里敞亮了,家里的日子才能順順當當,就算不大富大貴,也能過得踏實安穩。要是總抱著那些“糊涂心思”不放,再好的家底,也經不住這么折騰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