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以來,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吸引著多少登山愛好者前來一睹它的真容,也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前來為它測量身高,追溯它的身世。從8848.13米到8844.43米,再到8848.86米,每一次數字的更新都是人類不斷地向科技最高峰邁進的見證。那么撐起這個最高海拔數字的巖石來自何方呢?科學家經過從世界之巔采集的巖石標本最終確定了它來自4.5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海,而這個身世的確定要追溯到100年前。
珠峰 拍攝/尹超
珠峰頂部的巖石
認識到珠峰峰頂巖石為4.5億年前奧陶紀海相石灰巖,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1925年,一個名為奧戴爾(Odell)的地質學家報道了灰巖的存在,但認為它們形成于兩三億年前的二疊紀到三疊紀。1939年,另外一名地質學家韋杰(Wager)發現了峰頂的第一枚化石碎片———海百合,判斷它來自距今3.5億~2.5億年的石炭紀至二疊紀。后來又有其他地質學家作出的約4億年前泥盆紀的判別。1966~1968年,我們國家在珠峰北坡組織了系統的地質科學考察,才初步判定峰頂灰巖的時代為奧陶紀。1975年,我國又組織了一次科學考察,從北坡的7029~8840米45個不同高度,系統采集了巖石標本,由此,揭開了峰頂灰巖的神秘面紗。
珠峰頂部灰黑色的巖石是奧陶紀石灰巖
近處觀察珠峰頂,會發現它具有明顯的三分性,被地質學家從上到下分別命名為:珠穆朗瑪峰組、黃帶層和北坳組:
北坳組主要是一套黑云母石英片巖,構成了珠峰寬大金字塔型峰體的下部。
黃帶層黃帶層是對中間黃色巖層的形象稱呼,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為石英巖和千枚巖的互層,它們風化后呈黃褐色,如絲帶般纏繞于珠峰的中部,這兩套地層來自5億年前的寒武紀或更早的地質年代。
珠穆朗瑪峰組則是一套塊狀結晶灰巖,在峰頂的出露厚度為122米,但其總厚為225米。
來自世界之巔的海洋生物
早在1939年就在珠峰頂部采集到海百合碎片,而我國科學工作者1975年采集的系統標本中發現了大量海百合莖,當時根據現場粗略觀察,海百合莖碎片含量可以達到整體巖石的5%~15%,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碎片屬于哪一類海百合。海百合的名字中雖有百合二字,但并不是植物,而是動物,它由像花瓣的冠部、細竹竿狀的莖和根部組成,以冠部過濾海水中的營養物質為生,甚至能主動迎合海水來獲取食物。海百合可以固定在海底或者游泳,游泳種類一般缺少莖和根部。最早的海百合出現于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最繁盛時期有5000余種,現代海洋中仍然大量存在,但只剩700余種。
海百合碎片 供圖/王建坡
峰頂灰巖的樣品中尚未發現其它化石種類,然而,在距珠峰不遠的其它地方,同一套珠穆朗瑪峰組中,采集到了更多的化石,主要為三葉蟲和腕足類。三葉蟲是節肢動物化石中最多的一個種類,也是當前最為常見的化石之一,身體分為頭、胸、尾三部分。它的軀體背面覆以一堅實的外骨骼,多呈卵形或橢圓形,稱為背甲,腹部則是柔軟的腹膜和附肢。橫向上,背甲可以分為一個軸葉和兩個肋葉,這也是三葉蟲的名稱來源。三葉蟲在寒武紀早期就已出現,寒武紀最為繁盛,滅絕于二疊紀晚期。它的早期類型甚至可以捕食其他動物,但后來只能以海底的顆粒物或濾食海水中的營養物質為生。可惜的是,目前同樣不清楚珠穆朗瑪峰組三葉蟲的種類。
腕足是研究最為深入的化石種類,它們形似菜市場中常見的貝殼,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物種:那些貝殼被稱為雙殼。腕足類有腹殼和背殼,腹殼要大于背殼,在兩者連接處,腹殼形成似鳥嘴的形態。雙殼類為左右兩殼,除個別物種外(如牡蠣),兩殼完全對稱。腕足類在約5.1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就已出現,現代海洋中仍有其成員,如海邊常見的海豆芽。奧陶紀海洋中的腕足類非常豐富,是當時的特征生物之一,它們群居于海底,以肉莖固著在巖石或其它生物殼的碎片上,過濾著海水中的微小植物碎屑。目前已報道的珠峰地區珠穆朗瑪峰組腕足類有9屬11種,其中正形貝中的Aporthophyla和Paralenorthis兩類屬種最為豐富。
另外,在珠峰附近地區地質年代相當的地層中還發現有角石,它們一端尖尖的,一端呈圓形,形似細長的圓錐體。這是角石的外殼,也是它們生活的房室,尖端是角石幼時生活的地方,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長大,殼體也逐漸外擴變大。角石的頭從殼的前端伸出,兩側具有發達的眼睛,中央有口,周圍有須狀的腕,用來捕食獵物。奧陶紀的海洋中,角石是霸主,我們國家最著名和最常見的是震旦角石,但與珠穆朗瑪峰組相當層位保存的角石不同,前者是直角石,后者是內角石,兩者房室的形態有差異,屬于不同的種類。
角石
從奧陶紀海洋到今天高處不勝寒的冰雪之地
通過對珠峰頂部巖石以及通過地層對比和古生物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奧陶紀海洋世界:
腕足類固著于海底,周圍是海百合叢林,三葉蟲穿行其中,躲避叢林上角石的捕食。放眼全球,奧陶紀海洋更是復雜多樣,如果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產生了幾乎所有后來生物的祖先,奧陶紀的生物多樣性同樣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在“科”級水平上急速增長了7倍,并產生了復雜的生態和食物鏈結構。雙殼類或潛穴或固著或移動于海底,珊瑚類、海綿類、苔蘚蟲類等在淺海修建結構復雜的城堡,腹足類濾食于海底表面,竹節石寄生在腕足類的殼體之上,海星可能以雙殼類為食,無頜魚類和胡桃蝦游曳于海水中,筆石漂浮于海水表面,這期間發生多少蕩氣回腸的故事,仍不得而知,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那個久遠的世界。
然而4億多年的時光足以改變一切,隨著生物的進化,珠峰地區海洋世界主人不斷發生變化,菊石、魚龍在中生代主宰著這片藍色世界,直到印度板塊的北漂而來。最終在強烈的陸陸碰撞作用下,這片大海壽終正寢,海洋生物沉睡的巖層在強烈的褶皺和逆沖推覆作用下被抬升到陸上,并隨著高原的隆升像坐電梯一樣繼續向高處進發,最終在如今8000米以上高度俯瞰著世界屋脊。
金色珠峰
每當夕陽的最后一絲金光照射其上,整個珠峰都變成了金色,而它的象征意義不僅僅是世界第一海拔,不僅僅是4億多年滄海桑田演化。對它的征服和認識過程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向自身極限和科技最高峰挑戰的成果,就像電影《攀登者》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自己登上去,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登上去。”相信未來,我們會在世界之巔發現更多的科學密碼,書寫更多精彩傳奇。
來源:地球雜志
編輯:瀟瀟雨歇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