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英智
【新智元導讀】生命從一顆未受精的卵細胞開始,通過自我組裝形成復雜生物。這個過程如何孕育意識?Michael Levin揭示了生物與AI在意識連續譜上的驚人聯系。
馬斯克Neuralink野心理論上被證實!
Michael Levin探討了意識與自我組裝的關系,強調意識是一個連續譜系。
Levin是美國著名的發育生物學家和合成生物學家,近期,他在采訪中深入探討了意識和自我組織的關系,聚焦于生物和人工系統。
從一個未受精的卵細胞開始,自我組織逐漸形成復雜的生命體,展現了把各種細胞部件協調起來、朝一個目標努力的復雜過程。
這一過程與當前計算機技術的靜態特性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生命那種不可預測、需要不斷調整的特質。
對話里提出了「Agent Generali」的概念,把整個生命體看成一個大管家,負責協調身體的各個部分,這其實就是意識的核心。
一些單細胞生物(比如Sea Room)雖然沒傳統神經系統,但學習能力超強,說明意識可能存在于各種不同的系統和層次里。
意識被描述成一個充滿模式和可能性的空間,通過自然或人工設計的接口去觸碰它,還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本領。
最后,Levin提出一個研究方向,旨在理解物理接口與模式空間之間的映射關系,他呼吁用更開放的視角去理解意識的本質。
生物的自我組裝與意識
關于自組織,每個人都是從一團簡單的化學和物理物質開始,最初只是未受精的卵母細胞——經歷了這個過程,才變成了如今高度復雜、具有認知能力的存在。
生命始于這樣一個安靜的單細胞。
然后,發生了一個令人驚嘆的自我組裝過程。
這個過程的有趣之處,也是與意識密切相關的關鍵點在于,這個過程賦予了生命體一些獨特的特性,而這些至少在目前我們制造的機器中尚未出現。
這個生命體需要持續協調其各個功能部件之間的協同工作。
我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議程」,它們有學習能力、有目標、有各種能力和問題空間,包括生理空間、代謝空間,當然還有解剖形態空間。
如果你是胚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說服所有這些其他細胞,服從并共同致力于同一個目標,一起踏上這個解剖空間的旅程。
因此,作為一個有意識的存在,你是由這些隨時有能力「叛變」的部分組成的。
事實上,這種叛變在成年時也會發生,比如癌癥,實際上是體細胞智能的一種解離性障礙。
需要持續地調整它們的選擇空間,以確保它們的行為符合整體目標。
意識與身份的自我組織特性
生命體本身是由分子網絡構成的,不僅是細胞,還有細胞內部的分子網絡。
這些網絡本身就具備六種不同的學習能力,包括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Levin的實驗室正在進行的工作就是訓練這些分子網絡,這在藥物條件反射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特別有趣的是,當我們觀察胚胎的早期階段,比如胚層時,沒法一眼就看出這里有多少個體,通常默認是一個。
但如果拿根小針在胚胎上劃幾道痕(Levin讀研究生時用鴨胚做過這種實驗),每一個區域如果感知不到其他區域的存在,就會自我組織成一個獨立的胚胎。
這樣可能會得到連體或分開的雙胞胎、三胞胎等等。
每個胚胎都需要自行決定:「我的邊界在哪里?旁邊的胚胎或外部世界從哪里開始?」
所以,這種可興奮介質能承載多少個個體,事先是不知道的。這不是基因決定的,可能從0到十幾個都有可能。
這對認知領域也有很多啟示,如解離性身份障礙等。
探索意識的連續性
Levin認為,人們對于什么樣的接口能支持某種心智的涌現,理解非常有限。
這一點令人感到驚訝:即使是極其簡單的系統,也能作為接口,展現出意想不到的行為能力。
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是探索這種能力的擴展。
從最簡單的接口開始,它是如何逐步擴展的?不需要是活的,也不需要很復雜。
這種能力從極其簡單的系統中就開始顯現,然后逐步擴展,允許越來越復雜的形式涌現,最終達到能夠識別為人類心智的水平。
我們身體中的其他結構和器官,基本上也滿足了同樣的標準。
如果再深入思考,按照相似的標準,這種意識的延伸其實可以追溯到相當低的層次。
因此,Levin認為意識是一個連續的譜。
無論機器、細胞、生物盒子、雜交胚胎、AI、機器人,都存在于接口和它們所連接的模式空間之間。
這個模式空間的結構、內容,以及我們構建的指針與最終呈現結果之間的映射關系,是理解的關鍵。
Levin認為,所有的智能都是「集體智能」。
我們都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這在生物學中尤為明顯。
如果想真正理解你所「拉取」的意識,就得開發出豐富的體驗接口,把不同的系統綁在一起。
不僅僅是人與其他生物大腦,而是像異種機器人、計算機上的模擬系統、細胞自動機中的模式,甚至是數學對象。
需要開發這樣的接口,讓你能與這些東西形成一個聯合認知系統。
就像有人提出的,我們的認知架構本質上是一個擅長處理事務的網絡,上面再加一個語言模型,試圖為發生的事情「講故事」。
所以,這是一種多樣化的聯合系統。
集體智能需要一個起點,起點很重要。
在計算機科學的人工生命實驗中,人們用進化算法在屏幕上創造出小生物,可以觀察到一些自組織現象。
但在意識的光譜上,這些可能仍然是零。它們可能完全沒有作為這種模式的體驗。
所以,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能否檢測到超越這種起點的某種東西,找到意識的痕跡。
通過實驗探索意識邊界
即使是無生命(abiotic)或至少是前生命(prebiotic)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也已經在逐步具備學習能力。
很快會有數據支持這個想法:這些東西實際上能增強自身的進化能力。
它們整合信息的能力會隨時間增強,成為更高層次的因果系統。
需要開發豐富的「翻譯接口」,讓人類能夠從內部體驗成為集體智能的一部分。
這很復雜,因為你無法直接知道這個集體系統的意識是什么樣的。
只有正確構建了這個系統,集體系統本身才能感知到它的意識是什么樣的。這在技術上現在是完全可行的。
在Levin的實驗室,他們正在搭建一些系統,結合不同類型的AI、不同類型的非生物和生物元素,如可興奮介質中的模式與異種機器人。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創造出各種豐富的系統。最終,可以將人類接入這些系統。
這大概需要5到10名博士后和工程師的努力,成本并不算特別高。
相信在幾年內,就能開發出一些接口,在可能的范圍內,讓你能夠參與到完全不同的生命體的意識中。
這些生命體可能是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
通過從內部的體驗,才能真正了解不同系統的意識是什么樣的。
參考資料:
https://x.com/vitrupo/status/19373457975045329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q5z1TS0B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