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于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四十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的槌聲落下,宣告中國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攀升至60項,和意大利并列全球排名第一。喜訊傳來,可謂舉國歡騰。在上海,我得到了多國留學生的祝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審議中國西夏陵申報項目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在我執教的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留學生課堂上,每當談及中國大西北的文化,總是充滿歡聲笑語。留學生們喜歡西安、蘭州,喜歡青藏高原,但唯獨到了寧夏,就會在博物館里感到迷茫。
因為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王朝如流星般劃過,短暫卻璀璨。公元1038年,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與宋、遼、金等王朝并存于中華大地近200年,鼎盛時曾控制河西走廊。然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攻滅后,由于史料匱乏和文字阻隔,西夏王朝逐漸銷聲匿跡,其歷史和文化功績從此變得撲朔迷離。30多年前,我在蘭州大學攻讀本科和碩士學位期間,曾經聆聽過寧夏學者(即西夏陵守護者)的學術報告,自己也去博物館和圖書館尋找答案,深感探索之不易。
我于1995年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任教于國際文化交流學院,30年來的學術積累以及與國內外學者,特別是與國際漢學家的廣泛交流,使得如今的我能夠回答各國復旦留學生的提問。我的學術筆記上記載:西夏陵引起國際關注始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在飛越寧夏賀蘭山時,用隨身攜帶的相機定格下了賀蘭山腳下一片奇怪的建筑——圓錐形的大土堆,并收錄進其《中國飛行》一書而引起學界矚目。
西夏陵1、2號陵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據史書記載,李元昊立國前夕,授命大臣野利仁榮以黨項語為基礎,借鑒漢字的造字方法,創造了近6000個西夏文字。西夏滅亡后,西夏文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曾經一度變成無人能解的天書。上世紀70年代初,賀蘭山腹地,風沙裹挾著歷史的謎團。時任寧夏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鐘侃,這位江西定南漢子,身懷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扎實功底,首次踏入這片被當地人稱為“東方金字塔”的黃土巨冢群。他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在殘破的西夏文字碑刻中找到了關鍵歷史線索,在全國率先確認了這些土冢的西夏帝王陵墓身份。
讓我倍感尊敬的還有,在鐘侃團隊確認西夏陵身份的同時,有一位名叫李范文的年輕學者,懷揣著對西夏歷史的無限熱情,于1960年來到寧夏堅守。這位陜西西鄉人,本應在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民族學專業畢業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施展抱負。然而,掌握自己命運的他決定扎根西北。1977年,大部分考古人員因故撤離時,他卻毅然選擇留在荒涼的王陵,獨自承擔起看守的重任。七年間,他的日常是與呼嘯的北風為伴,與寂靜的古墓對話。夜晚,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他伏案鉆研那些晦澀難懂的西夏文殘碑,指尖摩挲著冰冷的石塊,仿佛能觸碰到千年前的文明。正是這份常人難以想象的寂寞堅守,讓他得以完成了《夏漢字典》初稿,這部耗費他25年心血的巨著,最終成為打開西夏文獻寶庫的金鑰匙。
西夏陵博物館內的西夏文灰砂巖殘碑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他們是守護西夏陵、梳理這一時期絲綢之路與民族大融合歷史脈絡的關鍵功臣。他們的努力探尋以及整個西北文博界的群策群力,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賞。西夏學也從冷門絕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漢學界重點課題,為此番申遺成功奠定了學術基礎。
國家文物局在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第一時間,就發出了權威通告。通告指出,“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祝賀中國西夏陵申報成功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我進一步了解到,“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巴黎出席世界遺產大會的國際漢學家們,紛紛祝賀中國西夏陵的申遺成功,并且一致認為:“中國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法國學者羅曼多年來一直從事西夏學研究,在得知西夏陵申遺成功后,他特意來到大會現場與中國代表團一同慶祝。他對中國代表團表示:“寧夏在地理概念上不大,但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申遺讓世界看到中國有寧夏,寧夏有西夏陵。西夏陵此次申遺成功使得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加到60項,這一數字背后是中國所付出的努力,即在遺產保護領域精心制定的措施肯定會成為全世界一個范例。”
恰逢暑期,不少喜愛歷史文化的復旦大學留學生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探訪西夏陵,感受古老的西夏文化及其獨特魅力。據了解,目前該景區核心景點為西夏陵博物館、三號陵、數字體驗項目和特色體驗。我和文博界專家溝通后得知,當地推薦旅行者將西夏陵博物館作為行程的第一站,可以觀看到西夏文碑刻、壁畫等豐富文物,系統了解西夏王朝的興衰史及其政治、文化、軍事等背景。館內智能化的西夏建筑復原圖,將幫助大家“腦補”出陵墓的原始風貌。作為所有游覽線路的核心參觀點,三號陵遺址是感受西夏陵整體布局與歷史滄桑感的必去之處。數字體驗項目包括3D/4D電影、VR體驗《神秘的西夏陵》、XR體驗《西夏尋蹤》,通過沉浸式體驗,探尋歷史;在木活字印刷體驗館,游客可親手操作,感受傳承千年的印刷智慧。
西夏陵3號陵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對于上海觀眾而言,好消息是“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已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為該巡展首次來滬,共匯聚來自西北地區的120余件展品,其中近三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紋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展品涵蓋多種器物門類。
部分展品
圖片來源:“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主辦方
展覽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自治區文物局)指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主辦,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海原縣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館、阿拉善博物館協辦。
該展覽名中的“桃花石”,是古代中亞對中國的稱呼——在他者的視野中,遼宋夏金是一個完整的共同體。此次展覽聚焦“中國”這一概念,通過大量實物,展現了遼宋夏金時期西北地區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因此,不僅是復旦大學的留學生,上海中小學生也適合前往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