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頤佳 通訊員 黃馨怡
正值辣椒成熟季節,7月13日,記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麻栗場鎮澎湖村高速路口辣椒收購點看到,收購人員忙著將新鮮辣椒分類、過秤、登記、核實,每一道環節都有條不紊。“得益于王秋菊書記帶領我們發展產業,老百姓腰包鼓了,人心齊了。”澎湖村黨支部書記田祖進說。
他口中的王秋菊,是花垣縣委黨校派駐澎湖村的第一書記,今年36歲。初見王秋菊,干凈利落的馬尾發型,英姿颯爽,笑起來溫暖燦爛,像個鄰家大姐姐。
2021年10月駐村以來,她與澎湖村“兩委”并肩作戰,帶領老百姓攻堅克難發展產業,成為大伙心目中“霸得蠻、講得法、辦得成事”的領頭人。
基礎設施建設“老大難”?
她爭資金、聚民心
進村道路狹窄擁堵,阻礙澎湖村發展。三戶村民不肯讓地,拓寬項目停滯不前。王秋菊數十次上門溝通未果。抱著“硬骨頭也要啃”的決心,她轉變思路,帶著村規民約和律師上門,在全體村民見證下依法劃線開工。一個月后,道路改造完成,由2.8米拓寬為6米。
“多年的修路難題,沒想到讓城里來的女書記解決了。”行走在寬敞的道路上,村民紛紛點贊。
“鄉村振興的第一步,就是人居環境整治,首先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抓起。”王秋菊積極爭取資金,完成道路硬化、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路燈亮化、水利設施修繕等工程,1200米的村主干道擴寬,建設菜園子圍欄1200米,硬化1000平方米院壩,改廁168戶間……
基礎設施搞得好,治理也要跟上。她結合基層網格化管理,推動“微治理”“微田園”“微景觀”“微能量”行動,發動家家戶戶清理房前屋后,發展蔬菜、金銀花等庭院經濟,依法拆除“兩違”和空心危房;將公共治理寫入村規民約,與集體分紅、評先評優掛鉤,激發村民共建共享的內生動力。昔日的“臭水溝”變為清流潺潺的“風光帶”,80多處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點綴苗寨,美了環境,富了口袋。
無地生財怎么辦?
她向“路邊經濟”要效益
澎湖村土地面積有限,曾經處于零產業的困境。
2022年初,王秋菊敏銳地發現該村“毗鄰高速口”的區位優勢,建起村里首家農家樂,土雞土鴨配土菜,第一年就實現收入25.3萬元。目前,全村共開辦餐館、農家樂、民宿等13家,70名村民從事服務業,逐步形成“養殖—餐飲—銷售”一條龍產業模式,開辟村里“路邊經濟”新賽道。
2023年,受天氣影響,花垣全縣辣椒滯銷,澎湖村2萬斤辣椒積壓倉庫。面對鄉親們的愁容,王秋菊將目光投向深加工企業,想方設法將鮮椒制成剁椒、辣椒醬銷售,不僅彌補本村前期虧損,還幫助全縣銷售辣椒25萬公斤,該村當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130.2萬元。
同年底,縣里推廣黃牛產業。“養牛無地,何不供草?”經過充分調研,王秋菊帶領團隊四處跑銷路、簽合同,與周邊5個縣簽下訂單。至今,牧草銷售累計帶來112.3萬元收入。
澎湖興旺,“候鳥”歸巢。“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以前想都不敢想。”40多歲的石珍明在外務工多年,如今返鄉種植辣椒和西瓜50多畝,每年可以收入8萬余元。
今年6月,王秋菊接過新使命——擔任花垣縣委黨校駐麻栗場鎮新科村第一書記。一個多月時間,她步履不停,組織村“兩委”和黨員代表外出學習、走村入戶察民情、熟悉項目建設情況、帶領村民發展電商、協助村支書參與大比武并收獲“擂主”……
新征程,新起點。“我將把在澎湖淬煉的寶貴經驗、真摯情感和奮斗姿態,帶到新的崗位,繼續為鄉村振興偉大事業貢獻力量!”她意志堅定、信心滿滿。
來源: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