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鄭鑒峰 王晶
“眼看著田要裂口子,秧苗蔫頭耷腦,心里急得像火燒。要是再解決不了灌溉問題,今年這1800畝水田,怕是要絕收不少!”7月15日,黃梅縣獨山鎮周柴村十組村民於茂發站在水田邊,回憶起幾個月前的焦灼,依然心有余悸。
周柴村有山林3300畝和耕地2250畝,其中水田占了大頭。但由于村子地處古角灌區末梢,且地勢高,農田灌溉全靠遍布全村的106口大小當家塘,塘堰清淤難題長期困擾著村子。
“我們年年咬牙擠錢清淤,可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40來萬,除了其他開支,剩下的錢就像撒胡椒面,根本顧不過來。”村黨支部書記楊美華道出了無奈。
更棘手的是,要徹底解決高崗田的灌溉難題,急需新建一座提水泵站,但200余萬元的修建費用,讓村“兩委”一度望而卻步,“甚至一度產生等靠要”的思想。
今年3月,黃梅縣獨山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堅持開門教育,將目光聚焦在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上。
“光愁沒用,光等更不行!群眾眼巴巴看著我們呢。”在鎮里持續的學習教育和作風整頓引導下,村書記楊美華和干部們坐不住了。畏難情緒被主動作為取代,“干等”變成了“苦干”。他們不再守著辦公室等政策,而是化身“跑項目專員”,一趟趟往縣城跑,一次次敲開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大門。“那段時間,匯報材料改了又改,就為了把咱村的困難說清楚,把項目的必要性講明白。”楊美華回憶道。
在鎮村干部的積極爭取下,今年5月,周柴村期盼已久的水利補短板項目終于破土動工。
干部們積極作為的作風,也潛移默化改變了村民小組長們的想法。九組組長周再防的變化最為典型。“以前總覺得,村里的大事那是干部們操心的,我當個小組長,傳個話就行了。”周再防有些不好意思地坦言。但通過村“兩委”一次次在“家門口”開的議事會,他的想法徹底變了。“村里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沒有水源,大家都遭殃。”
干部帶頭,民心凝聚,項目建設得以熱火朝天地開展。“目前已經完成了30口關鍵水塘的清淤擴容,泵站及1600米的機耕路、硬化溝渠、農田輸配電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同步推進中。”楊美華介紹道。
看著汩汩清水緩緩流進干涸的稻田,於茂發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秋收更有盼頭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水利補短板項目的實施,村里193畝撂荒地也正在進行復墾整改。整改完成后,土地流轉資金又能為村集體增加一筆收入。
“學習教育扎不扎實,群眾的感受最直觀,也最有發言權!”獨山鎮黨委書記邱華說,將把開門教育貫穿學習教育始終,不斷強化為民服務舉措,切實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通訊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