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新(左)在直播。馮曉廣供圖
夏日暖陽下,河北省涉縣河南店鎮的櫻桃林里,紅彤彤的櫻桃掛滿枝頭。“家人們,看這櫻桃,顆顆飽滿透亮,不打農藥、不催熟,咱們太行山的櫻桃,天然無污染!”河南店鎮選調生、石崗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王嘉新憑借一部手機、一個支架,把直播間搭建到了林間地頭,不僅把家鄉的特產銷售到各地,還通過講述農產品背后的故事,傳播著當地的文化。
雖然從“大學生”到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僅僅一年時間,但王嘉新以鏡頭為筆,讓青春沾滿了濃濃的“泥土香”。
2024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嘉新選擇成為一名選調生,回到自己的家鄉,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了盡快熟悉村情民意,王嘉新初到石崗村便走村串戶,開展調研。他發現,村里的黑棗、核桃、大閘蟹等農產品品質優良,卻因缺乏銷路,村民收入微薄。
“我在大學里面運營過學校和學院的新媒體,何不把這些知識用在村里?”王嘉新心里有了主意。他主動向村兩委建議,組建青年直播團隊,借助電商平臺為農產品打開市場。“年輕人有熱情、有想法,直播帶貨是當下最直接的產銷對接方式。”王嘉新的提議得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曉政的支持,但不少村民卻對此充滿疑慮。于是王嘉新從培訓入手,帶著村民到河南店鎮直播基地,聽專業老師授課,學直播技巧、產品展示和粉絲互動方法。同時,聯合鎮里干部,組織村里返鄉青年和種植、養殖大戶,建起了一支“河南店鎮一品一播直播團”。
“第一次拍櫻桃園時,我舉著手機的手直抖,畫面晃得像‘地震現場’。”王嘉新笑著回憶。夜里復盤素材時,他對著電腦屏幕嘆氣——200多分鐘的拍攝素材,能用上的不到5分鐘。過暗的逆光場景、晃動的運鏡軌跡、失焦的果實特寫……每一個“失敗鏡頭”都被他截成圖片貼在墻上,這些“反面教材”成了他的學習筆記。
首次果園直播前,王嘉新無意中發現果農摘杏時,指尖會輕輕托住果實底部,請教后得知這是一種常見的采摘技巧,主要用于保護果實和植株。于是他在直播中加入了對采摘小妙招、辨別果實成熟度方法等實用內容的講解,雖然觀看人數僅一千,但精準吸引了20多個游客前來果園采摘,這讓他有了更大動力。
王嘉新(左)在直播。馮曉廣供圖
王嘉新組織推出了“河南店特產直播季”,通過與村里各個農戶的緊密合作,每周對村里的新鮮水果、黑棗、蟹類等特色農產品開展直播推介。王嘉新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村民們通過直播和電商平臺直接面對消費者,提升產品的市場認知度,不斷拓展銷售渠道。”
有直播助力,大閘蟹養殖戶李文凱的抖音號漲了不少粉絲,以前好蟹不好賣,現在不愁賣,最讓他得意的是,還有不少顧客專門打來電話要求預訂。“王嘉新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直播技術,更帶來了思維的轉變。現在,我們不僅是做農活,更是在做品牌,做產業。”李文凱說,2024年,他的蟹塘營業額突破80萬元,他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同時與周邊村民開展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旅游和農產品銷售。
在王嘉新的直播團隊里,“黑棗姑娘”樊秀方從最初的緊張到如今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去年黑棗銷售量突破14萬斤;“養蟹達人”李文凱學會了用樸實的語言展示大閘蟹的品質,半年內粉絲量翻了三倍,蟹塘年收入接近百萬元。
“直播不能只盯著農產品,還要讓更多人看見這里的山水人文。”王嘉新帶著直播團隊爬上村后的太行山,拍攝云霧繚繞的梯田;蹲守清漳河畔,記錄日出時刻;走進村史館,用畫面重現石崗村的千年古村歷史。他們用鏡頭捕捉文化廣場上村民跳舞的笑臉、村史館中孩子們聽故事的專注神情、酷暑中護林員巡查山頭的背影……這些“非帶貨”內容展現出一個立體鮮活的石崗村,意外成為爆款,吸引了300多名游客慕名前來。
展望未來,王嘉新說,只有做足產業特色、延長產業鏈,才能讓鄉村經濟“四季常青”,而這需要更系統的知識支撐。2025年,他成功考取華北電力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并計劃采用“周末+假期”的不脫產學習模式,在學習過程中同步推進項目,幫石崗村打通“種植—加工—銷售—文旅”全鏈條。這種“帶著問題學,盯著產業研”的模式,讓他感到重任在肩。
“同學們笑我是‘帶著全村希望來讀書’。”王嘉新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豪。(馮曉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