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行,首屆全國名中醫(yī),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邱健行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頗有心得,現(xiàn)將其運用健脾化濁解毒方治療本病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仁。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脹滿、甚或疼痛等特征,常伴有噯氣、反酸、惡心欲吐、納差等一系列癥狀,其病理特征可表現(xiàn)為固有腺體減少,伴或不伴有腸上皮化生、纖維替代的一種慢性消化系疾病。據調查,我國胃癌發(fā)病率居全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的第二位,慢性萎縮性胃炎已經被認為是癌前疾病,逆轉本病可對于預防胃癌發(fā)生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祖國醫(yī)學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癥狀,將其歸屬于“胃痛”“痞滿”“嘈雜”“呃逆”等范疇。
方劑組成
邱健行針對慢性萎縮性患者,臨床上以自擬健脾化濁解毒方加減治療。該方以黃芪20g,黨參20g,白術10g,茯苓20g,猴頭菇10g,石斛15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20g,貓爪草10g,三棱10g,甘草6g組成。全方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猴頭菇顧護脾胃,健脾益氣;配合石斛益胃生津、滋養(yǎng)胃陰;加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化濕;久病必瘀,予貓爪草、三棱活血化瘀、散結解毒,最后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健脾化濁解毒之效。
藥物分析
黨參、白術、茯苓與甘草 此四味藥合而為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健脾益氣之效,是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證的經典方劑。人參性甘,為君藥,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氣之效;白術甘苦性溫,為臣藥,可助君藥燥濕健脾、益氣助運;茯苓甘淡性平,為佐藥,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甘草甘淡,為使藥,可用于調和藥材,和中益氣。四味中草藥均為平和之品,相輔相成,不偏不盛,補而不峻,全方配伍共奏健脾養(yǎng)胃、益氣補中之效。體現(xiàn)邱老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強調補土扶正,固本培元,是以健脾氣,則胃腑安。
黃芪與猴頭菇 黃芪的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能夠有效調整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狀況,還能夠起到雙向調節(jié)的效果。猴頭菇性平,味甘、淡,歸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充養(yǎng)氣血的作用,能降低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對慢性胃黏膜損傷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二藥合用,既加強四君子湯的補益脾氣之力,又可保護胃黏膜、增強胃的免疫力。
石斛 《神農本草經疏》載:“石斛稟土中沖陽之氣……故其味甘平而無毒。氣薄味厚,陽中陰也……甘能除熱,甘能助脾,甘能益血,平能下氣,味厚則能益陰氣,故主傷中。”石斛滋陰清熱、益胃生津,為治胃陰不足之要藥,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胃腸藥”。邱健行喜用石斛滋胃陰生津,以防熱邪耗傷津液,結而成瘀。
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歸心、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之功。半枝蓮味辛、苦,性寒,歸肺、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瘀利尿之功。二者配合為對藥,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癰散結之力增強。針對嶺南濕熱氣候,邱健行在方中加入此二味藥材,因地制宜,加強清熱化濕之力。
貓爪草與三棱 貓爪草性溫,味甘、辛,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咳祛痰等功效,近年來對貓爪草的生物活性、化學成分、臨床應用的研究表明,貓爪草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且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三棱味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能,具有抗凝、抗血栓、鎮(zhèn)痛抗炎、抗腫瘤等的藥理作用。二藥合用,既可化痰散結,又可破血化瘀,是以濁毒清,為邱健行治療腫瘤常用對藥。
臨床病情復雜多變,需臨證思辨。若辨證為肝氣犯胃、肝脾不和者,常表現(xiàn)為脘腹脹滿或痛,情緒易激動或工作緊張,脈弦,邱健行喜加四逆散,方中柴胡質輕而散,疏肝解郁,使脾氣得升,配以枳殼質重而沉,和胃降濁消痞,使胃氣得降,一升一降,使得氣機調順,則脹痛自除。對于兼有呃逆、惡心、饑不欲食等胃陰不足的患者,邱健行常加用法半夏、麥冬。法半夏性辛溫,燥濕和胃;麥冬甘微寒,滋陰養(yǎng)胃,二藥相合,一潤一燥,使胃陰得養(yǎng),而不過于滋膩;脾濕得除,而不過燥,邱健行形象比喻為“灑水掃地”。若疼痛明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二藥合用,氣血同行,止痛之力強,對熱證疼痛者,療效甚好;對熱象明顯者,可加救必應、黃連等清熱藥;兼有反酸、燒心者,邱健行喜用海螵蛸、瓦楞子制酸和胃,效果可與西藥制酸藥媲美;對濕濁較重,舌苔厚膩,口中黏膩,張口生絲者,可加薏苡仁、藿香、佩蘭、菖蒲、蒼術芳香化濕之品;若胃脘脹滿,喜噯氣,飲食積滯者,予布渣葉、谷芽、麥芽等藥和胃消脹、消食導滯,臨床療效甚佳。
典型醫(yī)案
聶某,女,時年42歲,2019年1月10日初診。患者因“反復上腹脹滿1年余”就診于邱健行門診。診見:上腹脹滿,進食后加重,噯氣,時有反酸,無燒灼感,易疲倦,無惡心嘔吐,無口干口苦,納眠差,二便可。舌淡,苔黃膩,舌底絡脈迂曲,脈弦滑。輔助檢查:2019年1月14日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 度腸化。 病理: (胃竇)萎縮(+),腸化(+),活動(+)。
診斷: (脾虛濕熱型)胃痞病(西醫(yī)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方藥: 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0g,砂仁10g,黃芪30g,猴頭菇10g,三棱5g,貓爪草20g,石斛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10g,海螵蛸20g,酸棗仁20g,雞內金15g,甘草5g。日1服,取等劑量顆粒劑,400ml溫水沖服。
1月17日二診: 上癥減,舌淡,舌苔較前變薄,舌底絡脈迂曲,脈弦滑。訴噯氣較多,加柿蒂降逆止呃。
2月23日三診: 患者近日多食肥甘厚膩,上腹脹滿、噯氣較前緩解,時有反酸,大便黏滯不爽,口中黏膩,舌淡,苔黃膩,舌苔較前增厚,脈滑。患者腹脹、噯氣好轉,方藥用黃芪改為20g,患者口中黏膩,現(xiàn)濕熱較重,去石斛,加薏苡仁、菖蒲、豨薟草芳香化濕,余藥同前。囑其規(guī)律飲食,忌油膩辛辣之物。
3月2日四診: 患者正值經期,疼痛,月經量少,兼有血塊,上癥減,納眠改善,大便正常,舌苔較前減退。患者濕熱較前改善,原方去薏苡仁、菖蒲、豨薟草,加以當歸、香附、益母草、大棗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3月9日五診: 患者經期結束,近日時有胃脘隱痛,訴情緒易激動,原方去當歸、香附、益母草、大棗,加四逆散中柴胡、白芍、枳殼,疏肝理脾,配合梔子清心除煩,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氣止痛。
5月25日六診: 患者胃脘隱痛消失,原方去延胡索、海螵蛸,加白及養(yǎng)血斂陰,保護胃黏膜。
6月29日七診:患者腹部脹滿、噯氣較前明顯改善,偶有反酸,無胃脘隱痛,無惡心嘔吐,舌淡,苔黃微膩,脈滑。2019年6月27日胃鏡: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病理:(胃竇)中度慢性胃炎伴中度腸化;(胃角)重度慢性胃炎伴中度腸化;(胃體)胃底腺增生。考慮患者無肝氣不舒之癥,去柴胡、白芍、枳殼,加山藥,加強養(yǎng)陰之效。囑患者堅持規(guī)律服藥,維持治療,如無特殊不適,1月后可停藥。
按: 患者因脘腹脹滿就診,考慮患者疼痛不顯,診斷為胃痞病,結合患者舌脈,辨為脾虛濕熱證,以健脾化濁解毒方為基礎方,患者有反酸,加海螵蛸制酸和胃,納差加雞內金,眠差加酸棗仁。二診諸癥減,噯氣甚,究其緣由乃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舒,留滯胃腸,上逆為噯氣,故需用降逆止呃之力較強的柿蒂。三診患者濕熱象較重,加薏苡仁、菖蒲、豨薟草,黃芪,雖為固本培元上品,但久用易上火,此時需減量。四診患者正值經期,加以當歸、香附、益母草、大棗等調經藥。五診、六診患者呈肝旺脾虛之象,故加以四逆散疏肝解郁,且川楝子、延胡索為行氣止痛之要藥。七診患者復查胃鏡提示萎縮消失,實現(xiàn)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逆轉。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多表現(xiàn)為胃脘部不適,最后發(fā)展為疼痛。雖其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以脾氣虛、胃陰虛為本,久病必瘀,地處嶺南氣候而化熱,熱毒內生。故擬健脾化濁解毒方,諸藥合用,健運脾胃、化瘀解毒,虛可補、瘀可化、熱可清、濕可退,中焦氣機通暢,脾升胃降,則癥狀自消,痊愈于無形之中。臨床應用,治療周期一般為4~6個月,大都可使胃黏膜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逆轉,療效顯著。
【內容整理自:《中國中醫(yī)藥報》2022年11月18日第五版,作者:肖捷潔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戈焰、李紫昕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