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宋代社會的“設定集”,在扎實史料與犀利筆法之間,展開一個比電視劇更真實也更精彩的“大宋世界”。
宋史大家游彪老師傾注多年心血,用史家的目光,帶你走進史書陰影下的那些角落:從王公貴胄的日常,到僧侶道士的“下凡”,再到邊軍士卒的沉默命運,一幕幕宋人真實生活的切面,將隨著本書緩緩展開。
現在,
請隨我們一起,
拉開這場關于宋代社會的歷史舞臺幕布
一幕:宗室與官宦子弟
在前幾年大熱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朱一龍飾演的小公爺齊衡一角深入人心。劇中的他,是平寧郡主與齊國公之子,出身顯赫,卻不依賴家族蔭補,而是選擇通過科舉入仕。風度翩翩、勤學上進的齊衡,就像是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那么,如果把齊衡放進真實的宋代社會,他的仕途軌跡又會如何呢?
在《宋代社會的切面》中,游彪老師專門梳理了宋代宗室和貴族子弟的蔭補制度,特別指出郡主、縣主一系的親屬在授官上的諸多限制。早在宋真宗時期,朝廷就開始系統規范郡主親屬的蔭補權限:從咸平五年(1002年)開始,郡主、縣主若請求親屬升官,其授予的最高職務僅限“殿直”——即中下級武職;次年更進一步明確規定:這些蔭補來的官職不能再升遷。
到宋神宗熙寧年間改革更為嚴格:郡主只能在“郊禮”時請求為其親生子蔭補幕職(秘書、文書類小官),若想為孫或庶子爭取職位,則需要兩次郊禮,即約六年時間,才能推薦一人。而她的丈夫家族,則徹底被排除在蔭補名單之外。這些限制多由時人憂慮“宗室外戚權勢膨脹”所設,甚至對嫡庶之別也做了明確劃分。
從制度上看,身處宋仁宗時期,平寧郡主的確可以在郊禮時上奏朝廷,請求蔭補齊衡為低階文官或幕職官。但這并不是“保送仕途”的通道:官位低、晉升難、地位不穩。蔭補雖然比白身百姓“近水樓臺”,但仍遠不如科舉“名正言順”。
更關鍵的是,宋代仕途講究“出身”。所謂“有出身”,尤其是進士出身,是官員身份、地位乃至仕途能見度的關鍵。沒有出身,意味著晉升受限、地位邊緣,甚至難以獲得實權任命。因此,哪怕已有蔭補職位,不少官宦子弟仍要參加科考,以謀求真正的“正途”。
游彪老師在書中指出,這也是宋代“崇文抑武”社會風氣的體現:蔭補固然為貴胄開了門,但進士出身才是通天之路。那么齊衡的抉擇,也許并不是“放棄特權”那么簡單。他的“清貴”選擇,在真實的宋代社會環境中中,反倒是權衡現實、追求仕途上限的理智之舉。
二幕
宋代出家人的營生
說到出家人,你會想到什么?是佛前清燈、道觀靜修?是超脫塵世、戒貪戒欲?
但在宋代,這些想象恐怕都要“讓一讓”。
游彪老師在《宋代社會的切面》中,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真實的圖景:在這個商業與城市高度繁榮的時代,寺院和道觀早已不僅是信仰的空間,更是經濟網絡的重要節點;而僧人、道士,也不只是持齋念經的修行者,更是手握田產、經營產業、甚至放貸取息的“宗教資本家”。
這一切,并非混亂無序的偶然現象。恰恰相反,宋代是中國古代宗教管理法制最成熟的時代之一。南宋寧宗年間編纂的《慶元條法事類》,全書八十卷中專設《道釋門》兩卷,專門規范寺觀、僧尼的行政、經濟、禮儀與法律事務。這些制度既有助于抑制寺院權力膨脹,也為國家對宗教經濟的整合提供了法理基礎。
在此背景下,宋代寺院普遍擁有田產、鋪面、碾坊、水磨等手工業設施,不少還開設高利貸業務,以佛祖“允許三寶之財放息”的經典條文為合法外衣,廣泛參與貨幣借貸。正如游彪老師指出的:“他們以佛塔物出息,佛言:聽之。”一聲“聽之”,似乎便解開了律法與貪利之間的倫理困境。
這些看似“違背出世”的行為,其實正是宋代社會高度商品化的自然延伸。當高利貸成為獲利手段,當僧人手握財富再難退回“苦修”的原點,宗教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而是社會經濟生態中的活躍一環。佛門亦有賬房,道觀也講收支。
相比佛教,道教更早、更深地扎根于民間。它以符箓、齋醮、祈福、驅鬼等外在形式,滲透進宋人的日常生活。通過婚喪嫁娶的儀式、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道教構建出一個“全民想象的超自然系統”——在現實不解時,人們投向玄妙之力,在人事無法時,寄望神靈回應。信仰與娛樂、安慰與求利、傳統與創新交織成一種“民間宗教實踐”的現實景觀。
今天回頭看,我們可能會驚訝于僧道如此“入世”的程度,但在宋人眼中,這正是日常。這些神靈的廟宇和僧尼的身影,不是社會的例外,而正是它最真實的組成部分。
在這幕舞臺上,宗教既不是隱退的桃花源,也不是至高的圣殿,它是一間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商鋪,是一套“制度化的信仰機制”,也是一個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最世俗、最真實的中國社會。
三幕:
士兵與國家政權
提到宋代,“冗官”“冗兵“是最常見的標簽。但問題不在于“兵”,而在于“制”——宋代冗兵冗費、積弱不振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制度理想與現實妥協之間,持續百年的慢性潰敗。
在《宋代社會的切面》中,游彪老師將目光投向軍隊內部,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主線上少有聲音的士兵。他們是帝國權力的執行者,也是在復雜制度夾縫中掙扎求生的“沉默人群”。 然而,如何理解這一層次的沉默?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讓這些士兵成為了“冗兵”?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成為了國家體制無法擺脫的“負擔”?
制度的初衷與現實的背離
宋朝初期,趙匡胤設立的揀選制度原本是為了避免五代時期“兵員過剩”和“冗兵冗費”的問題。制度的理想很簡單:通過精兵強將、內重外輕的兵力布局,確保邊疆安定的同時,也最大化地減少財政負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制度的初衷與實際執行之間的落差愈加明顯。
長期對峙中的冗兵問題
在與遼、西夏的長期對峙中,冗兵問題并非短期能解決的難題。每當邊疆發生沖突,朝廷的反應往往是迅速增兵,而非從根本上提升軍隊的質量。朝廷依賴的是數量上的擴充,通過不斷招募新兵來填補空缺。然而,這種應急性的增兵并沒有解決軍隊質量的問題,反而使冗兵現象更加嚴重。盡管朝廷明確要求精兵簡政,但邊境的將領和地方官員卻一再要求增兵,以應對不斷升級的外部威脅。
這一過程中,士兵成為了一個不斷“膨脹”的群體,而這些“冗兵”并未真正增強軍隊的戰斗力。相反,冗兵的存在讓整個軍事體系陷入了混亂。許多原本不具備作戰能力的士兵被迫參軍,這使得軍隊的作戰能力與其龐大的兵員數量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斷層。
軍隊體制的失敗:冗兵與國家負擔
在長期的戰爭與和平變換中,宋朝未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兵制。在內外壓力的交織下,士兵們逐漸淪為體制下無法消化的“負擔”。隨著制度的松動,士兵的年限一度延長,許多士兵即使無法參與戰斗,依舊被編入軍隊,成為“剩員”。這些士兵沒有退役保障,只能依賴國家支付的微薄軍餉,最后不得不依靠社會救濟生存。
隨著冗兵和老弱士兵的增多,軍隊的活力逐漸消失。盡管宋朝在多個歷史階段采取了裁兵運動,但這些改革往往因邊防壓力和地方利益的博弈而未能深入推進。每當冗兵被裁撤,地方和邊疆將領便以“戰事未休”作為理由,要求朝廷重新增兵。而這種循環反復的政策,使得宋朝軍隊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冗兵問題。
“冗兵冗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過錯,而是宋朝兵制慢性潰敗的必然結果。正如游彪老師在書中所述,這些士兵是“沉默人群”,他們被夾在制度的縫隙中,掙扎求生。隨著制度理想的逐漸失衡,這些“冗兵”不僅成為了軍隊的累贅,也使得國家的財政負擔和軍隊的戰斗力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冗兵冗費問題的持續存在,成了宋朝無法逾越的難題,影響了整個帝國的穩定與發展。
三幕落盡,帷幕低垂,我們跟隨游彪老師的筆觸,看到了不一樣的大宋社會:既非紙上談兵的制度條文,也非燈火闌珊的宮闈傳說,而是藏在典章制度與邊角人物之間的真實切面。
宗室子弟的蔭補與掙扎、僧人與寺院的世俗與利益、士兵們在制度夾縫中的沉默與漂泊……這些都不是主角,卻在游彪老師的歷史劇場中,有了被看見的機會。
這是《宋代社會的切面》的意義所在——它既不迎合敘事潮流,也不回避制度沉疴,而是以一位歷史學者的深邃眼光,揭示了宋代社會的復雜面貌。游老師并沒有選擇聚焦在權力的中心,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歷史上鮮為人知的群體和人物。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重新審視,更是對歷史本身的深刻尊重。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教科書所描繪的截然不同的宋代,是一個充滿矛盾、糾結、掙扎與妥協的社會。
當我們翻開書頁,不再只是看到“大宋”這個王朝的宏大敘事,而是進入了那些邊緣人物的世界——他們或許不在史冊上占據一席之地,但他們的命運,卻在游老師的筆下找到了應有的位置。歷史的主角往往是權力的掌控者,而在游老師的書中,我們發現那些“無聲的群體”,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痛苦、他們的選擇,也同樣構成了這段歷史的脈絡
每一次我們從書中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更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從一個歷史學者的視角,重新定義權力、制度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游彪老師通過《宋代社會的切面》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它不僅是歷史的研究,更是對歷史的情感和責任的表達。
這本書的出版,并非只是學術的成果。它背后還承載著一份深深的情感,那便是游老師對歷史的熱愛與執著。這不僅僅是游老師學術生涯的一個縮影,更是他對學術的責任感與情懷的真實寫照。游彪老師的遺作,猶如一顆歷史的種子,埋藏在歲月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繼續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真實與深邃。
在這場學術的謝幕之后,我們無法忘記游彪老師的精神——他對歷史的無限探索、對學術的無私奉獻,以及對那些沉默人物的深切關懷。雖然游彪老師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學術思想和歷史智慧,將永遠通過這本書傳遞下去,激勵著未來的學者、歷史愛好者,繼續在歷史的浩瀚星空中,尋覓更多的光輝。
這是游彪老師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也是我們應當繼續堅守和發揚的精神。這本書,是他在歷史長河中為我們點亮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