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性這個東西,你不經常體會你不知道,如果想在這方面走捷徑的話;
就是說你哪怕還沒體會過真正的人性,但又想讓別人感覺自己好像在這方面很老成一樣——那就記住這個結論:
不要同情任何人,不要高估自己和任何人的關系;不管是在任何人際關系中,都要保持進退有度,從容自信。
當你面臨生活的抉擇、需要獨自待人接物的時候,就用它時刻提醒自己。
一、不要同情任何人
現在網上一直都有一個矛盾,不管在任何話題下,也不管在任何時空,只要有人提出來,馬上網友就會吵起來。
是什么呢——圣母心。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就是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一個隨意同情他人的人,更不喜歡去隨便同情一個人。
因為在年輕人的眼中,自己的情緒是珍貴的,不能隨便讓無意義的事和人牽動出來。
這在心理學上有專門的解釋,叫“同情疲勞”。
就是字面意思,一個人如果過度去同情別人的時候,會消耗自己的心理資源,最后導致情緒衰竭。
再說直白一點就是,累了。
舉個例子,所有人都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醫院里的醫生往往看起來沒什么同情心的,他們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訴病人:
你病得很嚴重。
還有一些病人的家屬總是圍著醫生,不斷地請求對方要用心。
而醫生看起來并不在意,大多數情況下會簡單回復一下,而不是握緊家屬的手說:“大姐!您就放心吧!我不把他治好,我都不帶吃飯的!”
原本我認為,醫生就是一個需要冷靜的職業,而且見慣生死之后就注定內心平靜。
但現在,各位也應該能明白,他們其實就是害怕自己在頻繁的同情之后,陷入情緒疲勞;甚至有的醫生,他們已經疲勞了。
當代年輕人也這樣,所以才會特別看不慣有人“圣母心泛濫”。
不過這也折射出了我想讓你記住的結論——過度同情別人,自己必遭反噬。
二、不要高估你和別人的關系
你是不是特別不喜歡那種“自來熟”的人?
你們可能只是第二次見面,對方卻將你們的關系標榜得像“鐵哥們”一樣。
同樣,大多數人或許也想展示自己的熱情,但又怕自己“熱臉貼了冷屁股”的同時,給他人造成煩惱。
社會的組成說起來復雜,其實也特別簡單,無非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就像電視劇里張作霖說的:“江湖不是打打殺殺!那江湖是人情世故。”
如果你錯誤地識別了你與他人的關系界限,自己被人討厭倒也沒那么可怕了,怕就怕你讓人精反過來算計。
為什么這么說?
我就問各位一個問題,詐騙的精髓在于什么地方?不在于“騙”,而在于“信”。
所以,你可能跟人家掏心掏肺當朋友處呢,對方卻在用你的熱情、你的信任琢磨怎么把你推向深淵。
余華的小說《活著》,富貴是怎么從紈绔子弟到一貧如洗的?還不是被那些“朋友”一個接一個算計了。
我輸出這個觀點,也不希望各位草木皆兵,至少在人際交往中設置紅線,對于那些突破紅線的關系,你就一定要當斷則斷。
三、進退有度,從容自信
以前我就思考過一個問題,一個人要怎么樣,才能不管在任何場合里都能被人尊重,都能讓人重視你、肯定你。
再問得終極終極一點,如何才能做好一個“人”。
后來我得出一個特別精彩連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的結論——要想學做人,就按照中國是怎么在國際社會上做“國”的方式來做。
感覺很深刻,其實很簡單。
國際社會里的中國,不惹事、不怕事,不投機取巧,也不上綱上線,但真的遇到較真的事情,我們也不含糊;
而如果感受到別人的誠意的時候,我們也會熱烈歡迎,真心與人相處。
所以你完全可以在中國的外交手段中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如果用一個結論來概括的話,那就是“進退有度,從容自信”。
我之所以前面突然說了一個這么深刻的例子原因,就是想讓各位切實地體會這一你雖然明白,但還是覺得空洞的大道理。
社交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不學會保護自己,最終這把劍在刺向別人的時候,也刺向了自己。
這也就是為什么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社交”。
學會社交技巧,只能助你面對社交的“苦海”,而學會在社交時保護自己,你就能在“苦海”里一直游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