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貿易規則變幻、通脹高企、利率飆升等多重壓力影響,美國新車平均交易價格攀升至近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萬元),不斷拉高消費者的購車門檻。面對困局,汽車制造商正嘗試各種手段控制成本、穩住價格,“簡化配置”成為最現實的生存策略。
從手動空調調節替換自動,合成材料替代真皮方向盤,到砍掉高端影音系統、縮小輪轂尺寸等等,“配置縮水”五花八門。特斯拉力推基礎款Cybertruck(參數丨圖片),去掉近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2萬元)的標配,后驅取代四驅,織物座椅代替皮革,取消后排觸摸屏幕,將輪轂從20英寸縮小至18英寸。馬自達和現代汽車,紛紛新增或重新推出入門級車型,而Mini汽車,推出“牛津版”限量車型,捆綁核心功能和獨特設計,價格比基礎款還低數千美元。
車企的減配策略,核心是為那些想買新車,又預算吃緊(尤其是規避二手市場風險)的消費者提供選擇。汽車行業市場研究機構AutoPacific的《未來屬性需求研究》(FADS)訪問了14,000多名計劃購置新車的消費者,揭示了預算2.5萬-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25萬元) 的“務實派”的核心訴求。
“減法”當道:豪華配置讓位,基礎功能上位
研究發現,對于這群精打細算的買家而言,漂亮豪華的座椅內飾、夸張華麗的外觀套件和沉浸式座艙科技等并不那么重要,而前輪驅動、基礎音響、具有各種手動調節功能的織物座椅,以及傳統機械或模擬儀表盤,才是這些買家的“心頭好”。
可以說,華而不實的升級配置不再受寵,“夠用就好“才是王道。但對安全配置,“務實派”堅定地視為剛需,無論是被動安全(如前后泊車雷達,需求約29%-32%)還是主動安全(如帶自動剎車的后方交叉交通預警,需求約30%-32%),“務實派”的需求與更高預算的買家需求差異并不顯著。
對于“熱門”的高階智駕配置,例如能夠“接管”駕駛任務的高級輔助系統(如帶車道居中的自適應巡航),“務實派”的興趣顯著低于預算更高的群體,低約6%-7%。
在“最想要的汽車功能TOP10”中, “務實派”和預算超過3.5萬美元的潛在購車者需求幾乎相同,但排序不同。例如,約34%的“務實派”買家想要天窗/全景天窗,在其需求榜上排第6,而預算更高買家更關注駕駛座記憶、車內110V電源、后窗遮陽簾等。
AutoPacific產品和消費者洞察經理 Robby DeGraff 認為,面對經濟不確定性,車企有必要重新審視2.5萬-3.5萬美元區間車型的標準配置清單。砍掉一些非核心的高成本配置,更能滿足目標人群有限的預算和核心需求。
“務實派”的“理想座駕”
AutoPacific認為,購買2.5萬-3.5萬美元新車的潛在消費者,以千禧一代(31%)或嬰兒潮一代(29%)為主,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5萬美元。超半數(57%)為女性。他們多居住于郊區,無子女家庭。超三分之一(35%)是首次購買/租賃新車。他們相對保守、務實,注重月供等固定支出。日均行駛里程在32公里以下,主要用于通勤、長途自駕、休閑駕駛和高速路況,日常搭載寵物和一名成年乘客,車輛的后排使用率不高。
對于“理想座駕”,“務實派”對轎車接受度更高,更傾向于成熟可靠的燃油發動機,雖然他們中的88%人群已經擁有燃油車,但只有20%的受訪者希望新車是混動車型,5%的受訪者會選擇純電動車型。車輛外觀方面,他們拒絕LED迎賓燈、發光的品牌LOGO或超大玻璃天幕;內飾上,織物座椅+手動調節是心儀之選,機艙布局重實用輕設計,需要保留實體按鍵或旋鈕,配備傳統儀表盤+合適尺寸的中控屏,由于習慣使用手機互聯,對內置車載導航沒有強制要求。
“務實派”認為抬頭顯示(HUD)、高端品牌音響(Bose、Harman Kardon 等),以及需要額外訂閱付費的深度網聯服務都是“可以舍棄”的配置;而無線充電板、前排座椅加熱/通風、通用110V電源插座、駕駛座記憶功能,以及部分主動安全配置(如帶剎車的后方交叉預警、后方自動剎車、變道輔助、雨量感應雨刷)等是“可以擁有但非必需”的配置。
AutoPacific 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Ed Kim表示,在當下經濟環境中,確保入門級和主流中配車型的“務實”和“可負擔性”至關重要,這是與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建立長期關系的關鍵入口。但車企仍需要對各級車型進行配置升級,提供高端配置,有助于引導入門買家未來向更高端車型升級。
中國“基礎款”的不同邏輯
當美國車企和消費者在“減配”中尋求平衡時,中國18萬- 25萬人民幣(與美國2.5-3.5萬美元區間對應)市場的玩法截然不同。在中國市場,18萬-25萬元市場是A+級轎車、主流緊湊型/中型SUV、以及部分高性價比新能源車(尤其是混動)的核心戰場,市場競爭極其激烈。車企都牟足了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高級”的配置,加之中國消費者對“科技感”和“智能互聯”的基礎需求明顯更強,所以即便是這個價位區間的“基礎版”,大屏、基礎智駕(如ACC+AEB)、4G網聯、手機APP控車等都幾乎成為“標配”或強烈期待項,這與美國調研顯示的“模擬儀表+按鍵+無導航”的極簡風形成鮮明對比。
同時,該價位段是中國新能源,尤其是插混/增程發力的主戰場,除了提供基礎續航和動力性能,車企往往更激進地標配智能座艙和駕駛輔助功能,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以,對該價格區間的中國消費者,務實、可靠、高性價比是基礎,僅僅“減配降價”吸引力有限,更需要突出品牌的核心價值:可靠的三電系統、實用的空間、豐富且實用的配置、良好的口碑和售后服務。他們不僅需要“看得見的實惠”,也需要“用得到的配置”。
全球車市的不確定性正推動汽車消費回歸理性,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2.5-3.5萬(美元)/18萬-25萬(人民幣)價格區間的“務實派”群體都至關重要。他們對“務實”、“可靠”、“高性價比”的追求是核心。然而,中美消費者對“基礎款”的定義和期待存在顯著差異——美國更傾向“夠用就好”的極簡實用主義,而中國則要求“實用之上,科技與配置不能少”的均衡價值感。
車企需要深刻理解本土目標用戶的獨特需求,在控制成本與提供核心價值之間找到精妙的、符合當地市場邏輯的平衡點。在中國市場,這場圍繞“基礎款”價值的爭奪戰尤為激烈,其結果將深刻考驗車企對本土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洞察深度與滿足能力。誰能打造出真正契合 “務實派”需求的高價值“性價比之王”,誰就能在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中贏得寶貴的份額和用戶忠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