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7月14日刊發題為《歐洲會擁有核武器嗎?三種可能性》的文章,作者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安全專家克勞迪婭·馬約爾。全文摘編如下:
核武辯論正在歐洲卷土重來。俄烏沖突向歐洲人證明:核威懾是有效的。它既保護了北約(俄方始終避免升級與北約的軍事對抗),實際上也保護了俄羅斯,因為西方國家因擔心局勢升級而在援烏問題上非常謹慎。
正因核威懾作為“生命保險”的重要性提升,在美國向歐洲提供核保護的問題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破壞性政策更令歐洲人不安。他常將歐洲視為麻煩制造者而非需要保護的盟友。
迄今為止,華盛頓方面的表態是:歐洲應當在常規防御方面承擔更多責任,但(美國提供的)核威懾保護傘仍將保留。然而許多歐洲國家難以對此完全信賴,關于“歐洲是否需要發展自主核武器”的古老辯論再度升溫。
目前存在三種方案:各國獨立發展核能力;建立擁有自主核威懾力的歐洲超級大國;以歐洲核國家法國和英國為中心構建新(核共享)模式。但所有方案都可能引發不穩定,實施起來復雜且成本極高。
各國單獨發展核武器在技術層面上固然可行,但無論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不可能允許歐洲國家自行研制核武器。更何況如果多個歐洲國家各自建立核武庫,將破壞《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國際規范,導致國際局勢動蕩。
屆時,全球其他國家很可能也會尋求獲取核武器。其結果將是:歐洲陷入核武化的不穩定狀態,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數量增加,而整體安全水平下降。
第二種方案的前提是歐洲各國實現高度一體化,形成“歐洲合眾國”后再共同擁有核武器。但現實情況是,它們甚至無法達成統一的稅收政策。更何況像奧地利這樣的國家堅決反對核武器。因此這一方案似乎不切實際。
因此,所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法國和英國。但這兩國的核威懾體系本就不是為北約設計的,而是旨在維護本國利益——兩國默認美國會保護歐洲其他國家。不過法國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其核心利益具有歐洲維度。
自2020年起,巴黎就開始與歐洲伙伴商討法國在歐洲核威懾體系中的角色。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在境外部署法國核武器等可能的方式。但他同時也劃下了紅線:巴黎不會為其他國家的安全買單,法國的國防實力不應因此被削弱,而且法國將保留核武器使用的最終決策權。
事實上,法國并不謀求取代美國的角色,其有限的核武庫規模也無法提供與美國同等級別的保護:法國的核力量并非為“延伸威懾”而設計,也缺乏常規和核武器系統(如戰術核武器)。從戰略構想來看,巴黎的目標是確立一種全新、獨特的歐洲威懾模式,由歐洲各國共同研發,各國以其核武器或常規武器能力作出貢獻。例如伙伴國可參與法國的核演習,以此顯示歐洲團結與共同利益。
由此可見,美國的角色絕非輕易可以被替代。現有方案要么不切實際(歐洲合眾國),要么風險巨大(自主擁核),要么面臨嚴峻挑戰(新型歐洲模式)。可以明確的是:當前要務并非取代美國,而是為美國可能縮減的核保護傘提供補充。而這種補充或許能成為全新、獨特的歐洲威懾體系的雛形。
歐洲必須把握好平衡——既要避免陷入“威懾真空”而無力抵御俄羅斯的侵略,又不能給華盛頓留下“歐洲不再需要美國保護”的印象。(編譯/焦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