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17日,2025中國合唱大會評測展演活動在北京三大場館開展。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180余支合唱團、近萬名合唱愛好者齊聚一堂,在三十五中金帆音樂廳、順義大劇院、國家大劇院·臺湖藝術中心的舞臺上,以歌聲為媒展開藝術交流,用和聲傳遞文化自信。這場為期3天的評測活動,不僅是全國合唱藝術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新時代美育實踐與文化傳承的生動縮影。
多元組別顯特色,千余歌者競風采
作為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姊妹品牌,本屆合唱大會評測活動以 “專業、公平、多元” 為原則,構建了覆蓋全年齡段、全類型的評測體系。活動按團隊性質、年齡結構及藝術風格細分為校內團隊組、校外團隊組、社會團隊組、特色團隊組四大類別,包含小學合唱團、職工合唱團、少數民族合唱團等16個組別,既有13歲以下的童聲合唱展現純真童趣,也有樂齡合唱團用歲月沉淀的嗓音詮釋經典,還有來自香港地區的多支合唱團代表。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合唱大會也邀請全國各職工合唱團共同唱響新時代 “勞動者之歌”,全面覆蓋了合唱藝術的多元生態。
參與評測的團隊中,既有連續斬獲國際大獎的專業合唱團,也有來自鄉村地區、特殊教育機構的 “希望合唱團”。其中,由江西、海南、四川等省份鄉村學校師生組成的公益團隊,通過“希望工程·快樂音樂”項目首次登上全國性舞臺,他們用質樸的歌聲演繹多首原創及改變作品,展現了鄉村美育的蓬勃活力。
專業體系保公正,名師護航促成長
為確保評測的權威性與專業性,大會組建了由17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審團,涵蓋合唱指揮家、作曲家、音樂學院教授等領域大咖,其中國家一級指揮鄭健、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靈芬等業界泰斗親自坐鎮。評測采用“3+1”科學評分體系,從音準節奏、音色和聲、藝術表現三大維度進行百分制打分,去極值取平均的計分方式確保了結果的公平公正。
現場點評環節成為評測活動的一大亮點。測評過程中,專家們不僅解析評測標準,更針對團隊的發聲技巧、作品詮釋提供個性化指導。來自少數民族的合唱團在演繹民族歌曲時,評委從旋律線條到文化內涵給出細致建議:“少數民族合唱要守住‘根’與‘魂’,讓每一個音符都帶著草原的風、高原的情。”
創新舉措賦新能,文旅融合譜新篇
本屆評測活動延續了大會 “三大首創” 特色,將藝術評測與行業發展深度結合。通過年度評選挖掘優秀團隊與個人,為合唱領域樹立標桿;首創“名師面對面”評審解讀,提供個性化指導。指揮特訓營同步開展,閻寶林、吳靈芬等專家圍繞 “合唱基訓的氣息控制”“數據化管理在合唱中的應用” 等主題授課,讓評測不僅是競技,更是一次全國性的藝術培訓。合唱嘉年華活動以“邀請專家導賞作品、團隊互動交流展演”為形式開展。通過與作曲家或專家的互動,可提升參賽團隊對演唱作品的理解;每個團隊的作品經專家解讀和導賞,能夠促進藝術交流與學習。
活動還巧妙融合文旅元素,參評團隊在評測之余走進八達嶺長城、故宮博物院開展文化研學,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等新地標參與快閃活動,讓合唱藝術與城市文化深度交融。正如北京市通州區文旅局負責人所說:“合唱大會落戶城市副中心,既是對區域文化設施的檢驗,更是用藝術激活城市空間的生動實踐。”
和聲聚力向未來,美育之花遍地開
從敦煌殘卷的古韻到數字時代的新聲,從工廠車間的勞動號子到校園里的青春旋律,本屆合唱大會以歌聲串聯起歷史與當下。
目前,評測結果已作為 “十佳團隊” 總展演及等級榮譽評定的重要依據,“十佳團隊”總展演將于7月17日在國家大劇院·通州臺湖舞美藝術中心舉行。正如大會獻辭所言:“每一個躍動的音符都成為文化自信的注腳,每一次聲部的交融都譜寫民族復興的壯美華章。” 2025中國合唱大會評測活動的開啟,作為本屆大會的重要展演舞臺,它讓更多人看見合唱藝術的力量,更讓美育的種子在和聲中播撒向更遠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