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龍章榆
“我有三個問題!”貴州省黎平縣堂安侗寨鼓樓檐下,一首迎接客人的侗族大歌剛剛唱完,來自意大利的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舉手提問了。
Andrea Granitzio提問的主題是服飾、配樂和學習方法,對象是圍坐在一旁的侗族歌師。“侗族人喜歡穿著盛裝歌唱、即使沒有樂器也能完成表演、侗族音樂主要靠口口相傳……”收到大家的依次解答,他滿意點頭:“原來如此,很精彩、讓人驚喜。”
歐洲音樂家在堂安侗寨與當地音樂人交流。人民網 龍章榆攝
侗族音樂在音樂界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侗族大歌因其獨特而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演唱方式、調式、多聲形態、節奏等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7月14日,來自歐洲的6名音樂家慕名步入堂安侗寨,與當地歌師鼓樓圍坐一起,開展一次跨越山海的音樂文化對話。
侗族地區處處有歌,事事有歌。這里的人民為什么喜歡唱歌?
“音樂在侗族地區除了娛樂和審美享受,還承擔著更多功能。”侗族青年音樂人梁桂嬌說,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祖輩用歌聲傳承歷史、禮俗,宣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歌代文、以歌傳文,這是大家喜歡音樂、傳承音樂的重要原因。
侗族大歌沒有伴奏、沒有指揮,為何和聲如此和諧?
侗族文化專家、黎平縣侗學會副會長吳家賢從文化角度分析:侗族大歌最開始也是齊唱,一個聲部,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不一樣的發音造就了多聲部。“從這個角度看,侗族大歌和諧和聲的背后反映的是侗族地區包容、團結、自信的社會秩序與集體意識。”
精彩曲目的靈感從何而來?
面對這個提問,侗族的歌師們唱起經典曲目《青蛙歌》和《蟬之歌》。兩首歌曲,基本旋律和唱法模仿了青蛙和蟬的叫聲。歌聲唱起,大家頓時明白,侗族大歌的靈感來源大自然,很多演唱技巧是對自然聲音的模仿……
歐洲音樂家在堂安侗寨與當地音樂人交流。人民網 陽茜攝
一問一答間,歐洲音樂家們從一場音樂交流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文化和精神,收獲了一次深刻的啟發。
英國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說,作為西方古典樂手,自己常習慣看譜、背譜,侗族音樂家憑借記憶,口口相傳經典音樂,讓人欽佩。
英國音樂劇演員Eugene Griffin說,自己多在劇院和錄音棚唱歌,會將侗族群眾隨時隨地、開放自由的唱歌方法,融入未來的練習中。
歐洲音樂家在堂安侗寨與當地音樂人交流。人民網 陽茜攝
“侗族的音樂淳樸、古老,這將是創作的絕佳靈感來源。”Andrea Granitzio不時用手機錄音,此行他收獲頗豐。
文明交流互鑒,共享和合之美。3小時左右的文化交流,以一首東西合唱的《友誼地久天長》收尾。
“為友誼歌唱朋友,為友誼歌唱,舉杯同飲,齊聲頌揚,友誼地久天長……”悠揚的歌聲,傳出鼓樓、傳出大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