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俞金旻)“99.9%的年輕人曾為情緒價值買單。”7月15日,2025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在上海召開,復旦大學教授、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張伊娜在分論壇“2025年輕人想什么?”中表示。
復旦大學教授、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張伊娜。
由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共同發布《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用千余份18-35歲樣本勾勒出10條“生活新及格線”,被網友封為“年輕人年度嘴替”。
在現場張伊娜先拋靈魂拷問:“你上次沖動消費,是因為有用,還是因為開心?”報告給出答案是56%年輕人買“情感支持”,50.3%買綠植“治愈出租屋”,44.4%沉迷盲盒“拆盒驚喜”。她指出,當代年輕人消費邏輯已從“必須買”升級為“買了讓我成為誰”,愛好等于剛需療愈。
張伊娜表示,當下年輕人的社交也被重新定義。“用‘模塊化社交’形容年輕人的‘搭子文化’,例如,健身搭子、拼飯搭子、看展搭子,六成受訪者靠工作場景迅速組隊,‘一生摯友’變‘一時同好’”。
此外,三成年輕人用AI練社交、當樹洞,“效率外掛”省下時間去生活。AI則被當成“數字伙伴”而非工具。18-25歲“AI原生一代”付費意愿最高。此外極簡也升級2.0,66%用智能安防,64%外包洗衣,51%請保潔,張伊娜表示,“年輕人不買斷舍離,買零家務自由,懶是門經濟學。”毛絨娃娃當烘干機羊毛球、尿素袋變潮包,張伊娜說:“當代年輕人這不是省錢,是用創意打造個性。”
“去濾鏡”同樣帶感,張伊娜在報告中表示,30.8%的年輕人嫌網紅精致假,32.3%站平替,54.7%更信朋友親測,“真實體驗”打敗大牌光環。此外,環保也從口號變日常,63.9%的年輕人優先本地菜,五成年輕人使用二手平臺,“可持續=微小堅持,不裝高大上。”
“年輕人用情緒、技術、創意重構生活,未來消費關鍵詞將是‘情緒認同+文化自覺+場景即時感’。”張伊娜總結道。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