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京發布了《日本防衛2025》白皮書,與過去版本的說法基本上大同小異,稱俄羅斯、中國和朝鮮,是所謂“日本安全的最大擔憂”。
在涉及中國軍隊動態的海軍部分時稱,2025年6月初 “山東”號 和 “遼寧”號兩艘航母,首次同時在西太平洋進行雙航母編隊對抗性演習行動,并進入日本的所謂“專屬經濟水域”。
白皮書宣稱中國正 “急速加強核、導彈、海上及航空戰力”,雖然沒有提及具體的導彈型號,但從中國軍事裝備實際情況來看,可能涵蓋了陸基的“東風”系列彈道導彈、海基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以及“紅旗”系列防空導彈等多種類型。
在“航空戰力”部分中,有了中國裝備的主力戰機的具體數據。截至2025年年初,中國裝備了230架殲-20、312架殲-16、608架殲-10C等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斗機1668架。
2024年度的日本防衛白皮書報告中稱,中國裝備有200架殲-20、292架殲-16、588架殲-10等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斗機1588架。其中,2025年和2024年報告中提到的Su-35保持不變,均為24架;Su-30也保持不變,均為97架。
日本方面對于中國現役戰斗機的統計數據,較為精準的其實就是這兩款俄制Su系列原裝戰斗機。表明這兩款戰斗機中國早就停止了從俄羅斯的引進。進而大力研制國產戰斗機,成為中國現役戰斗機的主力。
殲-15戰斗機,2025年為70架,2024年為60架。在關注中國海軍艦載戰斗機動態的軍迷看來,這個數據似乎就不太靠譜。在近期在西太平洋舉行的雙航母“紅藍”對抗演習中,由“訓練艦”改造成“戰斗艦”的001型航母“遼寧”艦,用彈射版的殲-15T取代了原來艦上裝備的滑躍式殲-15戰斗機。
此外,002型航母“山東”艦上,是采取殲-15T和殲-15混編模式的。從中國海軍雙航母編隊演習結束以后,“山東”艦訪問特區香港,對市民開放登艦參與曝光情況來看,有七成的殲-15T和三成的殲-15。
表明殲-15T量產進度很快,不久“山東”艦也將全都換成彈射版殲-15T。這從兩艘現役航母上撤裝的殲-15,將移步遼寧興城的中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機部隊陸上訓練基地,可以在陸上培養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基地設有模擬航母飛行甲板電磁彈射和從艦艏滑躍起飛的裝備設施。
中國網友通過日本防衛白皮書中,涉及中國戰斗機的機隊規模的數據,比對了一下很容易就發現,2025年中國主力戰斗機的保有量,較之2024年僅擴容了80架的規模。
這就意味著中航集團成飛公司和沈飛公司,這兩大戰斗機的主要研制大廠,各自的脈動生產線全開,包括沈飛公司28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已經啟動,兩個大廠加一塊的戰斗機年產量不足100架。因此日本提供的中國戰斗機的統計數據,對于關注中國軍隊裝備動態的軍迷似乎缺乏說服力。
總之,日本防衛省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宣稱中國與俄羅斯正在加強包括軍事活動在內的合作,“東亞可能出現類似俄烏沖突的局勢”,并表示日本將“迎來戰后最大的考驗時期,并將進入新的危機時代。”
日新版白皮書聲稱這是“日本安保方面的重大擔憂”,日本有必要推進與盟友、“志同道合”國家展開合作與協調。此舉,日本方面明顯是在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本質上就是為增加防衛預算乃至擴大陸海空自衛隊的規模尋找借口。
日本公布的新版白皮書,在涉及中國主力戰斗機的規模上,除了對Su-30和Su-35這兩款俄制戰斗機的裝備數量較為可靠外,其他中國裝備的殲-10、殲-15、殲-16、殲-20等戰斗機,日本提供的數量并不靠譜。同時未提到中國裝備的數量較為龐大的Su-27和殲-11系列這兩款第四代重型戰斗機。
從央視CCTV-13新聞頻道近期播出的節目中來看,殲-35隱形艦載戰斗機和彈射版殲-15T正在沈飛大批量生產。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役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斗機的裝備數量可觀。
包括近期華北某地空域和北京上空正在進行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閱兵式空中梯隊的飛行彩排中,從互聯網上曝光的圖片來看,還出現了空軍版的殲-35A隱形戰斗機和海軍版的殲-35隱形戰斗機。各種跡象均表明中國軍隊現役的主力戰斗機的裝備規模,遠超日本在新版防衛白皮書中提到的數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