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委黨校內,凝聚著滬渝兩地青年學子智慧與期待的“北川驛站”正式開營。北川縣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省級非遺羌繡傳承人陳云珍等嘉賓,與來自全國18所高校的團隊代表共同為這一創新性校地共建“大思政課”育人基地揭牌。
今年暑期,預計將有來自全國80余所高校的1500余名學子分批抵達北川,圍繞羌繡工坊、大禹故里、老縣城地震遺址等實踐點,開啟深度研學與社會服務之旅。
經緯織夢 驛站落成
“北川驛站”的誕生,源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與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實踐團“經緯織夢·非遺致遠”的持續探索與積極倡議。該實踐團于2024年至2025年暑期連續兩年深入北川腹地,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紅色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主線,聚焦非遺保護創新、“行走的思政課堂”育人實踐及鄉村振興圖景三大領域開展扎實研學。
2024年暑期實踐期間,成員們發現北川豐富的紅色遺跡、深厚的羌族文化以及震后重建成就,高度契合“大思政課”建設要求。基于詳實的調研成果,實踐團于同年8月向北川縣委提交了《關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議》。北川縣委高度重視,迅速安排團縣委牽頭,最終孕育出《行走的思政課堂·北川驛站》這一具體方案。2025年5月,北川縣正式向全國高校發出邀請。
作為“北川驛站”建設的親歷者,實踐團成員吳雨凡在開營儀式上表示,看到構想變為現實,真切感受到了青年參與社會實踐的意義。
針尖萬象 繡啟新篇
深入體驗與調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族刺繡,是實踐團在北川的核心實踐內容之一。在陳云珍的云珍羌繡生活體驗館,學子們拿起針線,學習長短針、齊針繡等傳統技法,親手縫制羊角花、羊頭紋等紋樣。
實踐團成員學習羌繡針法。重慶大學供圖
通過沉浸式實踐與深度訪談,成員們了解到陳云珍在“5·12”地震后系統整理技藝、培養新生代繡娘,并聯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推動羌繡市場化,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為文化瑰寶的活態傳承與當地婦女增收開辟了新路。
基于調研,上海外國語大學與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聘請陳云珍團隊為校外實踐導師,共同參與大學生羌繡非遺工坊的運營發展。兩校學子計劃充分發揮外語專業優勢與跨文化溝通專長,從文化闡釋與國際傳播視角切入,為羌繡這一古老技藝的現代化表達、國際化推廣注入新活力,助力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沃野新章 振興脈動
實踐團的目光同樣聚焦于北川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在石椅羌寨,村委會副主任陳繼述向實踐團介紹,該村成功打造了枇杷、脆李和“苔子茶”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并通過推動農旅深度融合(如游客采摘活動),顯著帶動發展。村寨還創新基層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年輕力量投身建設。
在擂鼓鎮五星村,實踐團與村支書余紹容交流,認識到“以黨員為中心,團結帶領村民發展”的黨建引領模式,是鄉村治理與發展的關鍵引擎。實踐團還考察了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康養健公司,作為國內出口白及中藥材的首家企業,其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底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五星村茶山產業從傳統種植成功轉型為綜合性產業帶,有效帶動村民增收。
從石椅村的“農旅融合”到五星村的“黨建引領”,再到康養健的“科技賦能”,實踐團一路行走,一路思考,系統性地見證了北川鄉村振興因地制宜、多元探索的實踐路徑與豐碩成果。
通過親身體驗羌繡、深度調研鄉村、參觀歷史文化場館、參與文化活動等多元方式,實踐團成員實現了從“觀察者”向“參與者”和“傳播者”的角色轉變。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中,他們用腳步丈量羌鄉大地,發現傳統文化之美,傾聽群眾心聲,感悟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緊密結合。
隨著“北川驛站”的正式運行,這一創新平臺將為更多高校學子提供認識社會、服務基層的窗口。滬渝兩校實踐團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立足專業所學,將實踐所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續為羌繡傳承傳播、北川驛站服務乃至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貢獻屬于當代青年的智慧與力量。(晏紅霞、魏禹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