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叔,今年的紅米能收多少籮?”近日,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農戶家中,上海財經大學學生用當地方言、“聊家常”的方式在當地農戶中做問卷調查。這種“接地氣”的方式不僅讓問卷上的文字瞬間有了溫度,也提高了調研效率。
原來,這是上海財經大學今年啟動的大型社會實踐項目——“千村調查”中元陽團隊的一個畫面。今年“千村調查”項目以“農業強國建設”為主題,全校1800余名師生分成733組,圍繞供給能力強、生產意愿強、產業韌性強、經營體系強、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等5大方面深入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1125個村莊進行調研,預計調研17000個農戶。
上海財大許濤書記(左一)帶領隊員走訪農戶進行調研。
【方言里的鄉村密碼】
南沙鎮的清晨總裹著薄霧。7月9日,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南沙鎮,上海財經大學千村調查元陽調研團隊14名師生踩著露水走進農戶家,開展以農業強國建設為主題的三農問卷調查。
此次調研圍繞元陽縣的美麗鄉村建設、農旅融合發展、綜合養殖模式等方面展開深入調查。在出發之前,調研團隊精心設計了一份長達11頁的調查問卷,涉及家庭基本情況、就業創業經歷、醫療健康和養老等,在“農業生產”方面又細分為供給能力、生產意愿、產業韌性、經營體系、農業科技等內容。
師生們與農戶親切訪談,了解農戶的家庭基本信息、農業經營狀況以及對本村未來發展的期望,認真傾聽農戶關于三農發展的意見,并與農戶深度交流生產生活和農業經營等方面的需求。隨后,調研團隊調研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產業結構和文化遺產傳承等,了解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情況。
“為期一周的調研忙碌而充實,我們入村進入農戶家中與農戶深切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中國農民的淳樸與善良,他們會把家中剛煮熟的玉米拿出來給我們吃,會在問卷完成后依然給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參加調研的2024級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博士研究生連通告訴記者,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樣板、“四素同構”的環境保護智慧、農文旅協同的創新發展模式,同時發現當地農民收入增收困境、村落治理難題、移風易俗以及鄉村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等問題,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次次的傾聽,同學們早已不僅僅是拿著問卷的調查員,而是一個傾聽者,聽元陽的大地訴說屬于哈尼的故事。“一次次和這里的阿叔阿嬢們聊天,我才真正感受到‘一畝地’這三個字的分量。”2024級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本科生劉映琪感慨,我感受著他們的喜樂,在訪萬戶中讀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它不是冷冰冰的數字。當我第一次聽到,村子的田埂上已飛起無人機自動澆肥,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欣喜。聽到果農們的芒果、枇杷走出了大山,遠渡重洋,心里便漾起由衷的歡喜。
【“農文旅”深度融合】
第二天,調研師生們踩著田埂走進“農文旅”融合示范村落阿者科村,調研“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只見同學們穿上農民捉魚的連體背帶防水褲,踏入稻田,時而彎腰摸索,時而蹲身圍堵,在泥水中仔細搜尋稻花魚的蹤跡,體驗現實版的“渾水摸魚”。
在村民的指導下,同學們經過一番努力,抓魚手法越來越熟練,不斷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稻花魚收入囊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晚飯時,大家合力烹飪捕獲的魚,烤魚、鮮魚湯等佳肴依次上桌,師生共同品嘗勞動成果。這堂沾滿泥土、帶著水珠的沉浸式“大地課堂”,不僅讓青年學子在躬耕中讀懂了土地的厚重,更在心中播下“懂農、愛農、興農”的種子。
在那里村,基于傣族制陶技藝這一珍貴的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并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如今,通過保護、傳承與創新,這門古老的技藝不僅煥發出新的生機,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圍繞傣陶技藝,村里建立了從原料采集、手工制作到產品銷售的一整套完整體系,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傣陶藝人的悉心指導下,調研隊成員體驗從泥團到初具雛形的制作過程,感受傣陶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更體會到了傣族先民順應自然、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為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結合提供了生動樣本。
“農文旅深度融合,是當地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寫照。以梯田為畫布、彩色水稻、紅河哈尼梯田……這些景色加上當地舉辦的各類豐收節等活動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來打卡,帶動農產品銷售、民宿等產業,有效推動了經濟發展。”2023級公共管理學院農業經濟學博士生石帥偉表示,“在調研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很多現實問題,后續將作為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很多農戶反映近幾年種植芒果的收益很低,他們期望將芒果深加工成各類農副產品提高附加價值。”
充實的調研,讓同學們“零”距離了解到我國各地農業發展都特色鮮明,對未來我國農業強國建設更加憧憬。“三農”研究不能限于書紙化的“農業、農村、農民”,更需要在實地調研中去感受“現實百態”,從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去調研、去接觸、去感悟,才能更好的探索經濟理論和服務“三農”事業。
【18年的堅持】
上海財經大學連續18年開展“千村調查”暑期社會實踐,累計派出3萬余名學生,覆蓋 34個省級行政區(含港澳臺地區)的1.45萬余個村莊,形成1.3萬余篇調研報告。千村調查始終關切三農問題,圍繞“農民發展狀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農民收入狀況”“糧食安全問題”“農村文化建設”“農村勞動力城鄉轉移”“農村養老狀況”“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農村創業狀況”“農村互聯網應用”“農村生態文明”“鄉村教育”“鄉村產業振興調查”“數字千村”“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鄉村善治引領鄉村振興”等主題,形成了一系列實踐和教學成果。
學校每年聘請相關學科著名學者為首席專家,匯聚學科領域的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學者參與。創設千村大講堂,鼓勵專家學者、青年教師特別是海歸教師在西部農村開設講堂。
2024年,上海財經大學在千村調查2.0方案的基礎上,總結在學生思政建設、舉校運行機制、品牌影響提升、數字技術賦能等方面的經驗,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最新要求,聚焦破解工作推進中的新問題新挑戰,認真制定了《上海財經大學千村調查3.0方案(2024-2026)》。千村調查3.0方案傳承“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的核心理念,創新調查方式方法,不斷探尋智庫育人、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相融合的契合點。
原標題:《逾3萬學子在農家煙火中讀懂農民,上財“千村調查”暑期社會實踐連續18年》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上海財大 圖片來源:上海財大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