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11日,由長沙學院音樂學院12名師生組成的“星火相承,鄉音筑夢”暑期實踐團前往長沙縣青山鋪鎮進行音樂美育浸潤支教、尋訪非遺文化、重走紅色調研足跡以及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等實踐活動,將專業優勢轉化為賦能鄉村文化發展的實際效能,努力挖掘鄉村美育本土特色文化,用“非遺”傳播紅色文化,用“紅色”傳承非遺文化,探索出“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青春路徑。
文化體驗:感受“紅色青山”革命歷史
追憶紅色事跡,堅定初心使命。期間,實踐團尋訪青山鋪鎮紅色文化,走進劉少奇天華調查史實陳列展廳,和劉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楊義館長對話,了解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同學們認真聆聽講解,細觀照片、舊物等珍貴史料,重走天華調查小道,在山林步道間重走革命前輩調查之路,追尋調查研究的紅色足跡。
匠心傳承:探尋“青山非遺”文化魅力
實踐團深入青山鋪鎮,對話長沙山歌非遺傳承人楊佑仁、竹編非遺傳承人袁美嬌,見證到樸素的文化情懷。鄉野之間,實踐團隊員們聆聽著傳承人楊佑仁老人、袁美嬌老師的傳奇故事。楊佑仁即興吟唱自創山歌《心中的贊歌唱不完》,實踐團成員記錄下老人“下田勞作時唱歌統一步伐”的鮮活記憶,聽音譯譜,為傳習所新增數字化影音檔案。在袁美嬌的竹編工坊,隊員們體驗了到了編織的樂趣,也感受到了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當代生命力。他們堅守熱愛,幾十年如一日,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傳承,是讓非遺文化在鄉土間、田野中、生活里抽枝發芽。
星火相承:美育賦能青山童聲計劃
長沙學院音樂學院拓展社會實踐輻射范圍,與長沙縣青山鋪鎮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掛牌“音樂學院實踐教育基地”,該基地將圍繞教學實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開展深度合作,重點挖掘鄉村本土美育文化,共同譜寫鄉村振興的“青春樂章”。
實踐團同步在廣福中學啟動“青山童聲計劃·美育課堂”,通過趣味音樂課堂帶領學生學唱《盧溝謠》、認識樂器,以互動教學播撒美育種子,為鄉村兒童開啟音樂啟蒙之旅。本次活動是與青山鋪鎮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后的首次美育實踐,校地雙方表示,將持續推進常態化美育支教,讓藝術教育滋養鄉村成長。
勞者自歌:開啟“田埂課堂”美育范式
團隊在長沙縣青山鋪鎮洪河村萬畝示范田開展“田埂里的課堂”活動。隊員們身著統一文化衫,在稻浪間齊唱《禾下乘涼夢》,用無人機多角度記錄這場融合自然與藝術的田野音樂會。行走稻香田間,在稻田里跟隨音樂放聲歌唱,感受藝術的魅力,這種“泥土音樂課”讓大家在勞作中深刻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內涵。田野里的課,這種“藝術+農耕”的美育新模式,實則是一種勞動創造美、美反哺勞動的教育模式,既是在重塑當代青年對土地的理解,也是在傳承農耕文化,為當地文旅注入了新活力。
不插電音樂會:展現“青春青山”鄉村新活力
7月11日晚,青山鎮大沙里野孩子自然農場化身天然音樂廳,由鎮團委、民生事務辦主辦的“在青山 嗨一夏”老友音樂會在此溫情上演。來自高校三下鄉團隊、本地新村民與留守兒童等100余人,以星空為幕、稻浪為席,用不插電形式,通過三個特色篇章演繹鄉村振興的青春敘事。
隊員們利用專業所長酣暢表演。大學生團隊與當地村民聯袂演出,從黃昏持續至夜幕,《像你這樣的朋友》、《至少今天很快樂》、《海闊天空》等歌曲引發全場大合唱。現場,歌聲、掌聲、歡笑聲、風聲,混合成這個夏夜最美妙的聲音。“我們想用年輕人的方式激活鄉村。”活動負責人表示。
扎根希望田野,激揚青春擔當。長沙學院音樂學院“星火相承,鄉音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利用專業優勢,通過紅色非遺傳承與美育支教雙軌并行,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團隊負責人表示,團隊與當地共建實踐教育基地,探索出“專業賦能+文化深耕”的村校共育新模式,將專業優勢轉化為賦能鄉村文化發展的實際效能,為推動當地鄉村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瀟湘晨報記者鐘錦涵 通訊員李璇 王譯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