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是水生經濟動物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基礎。水產養殖的水源歸根到底都來自天然水,大水面養殖是直接在天然水體中進行,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也利用天然水。人們的生產活動對養殖水體水質的影響很大,了解水體中的水質特點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在實際養殖生產中趨利避害。
一、天然水水質的復雜多變性
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根據分子理論,絕對不溶于水的物質是沒有的。在自然界,水又是不斷循環變化的。水不斷從江河、湖泊和海洋蒸發進入大氣,在高空冷凝后降落地表,以潛水或地表徑流形式重新回到江河湖海中,如此循環不息。在循環過程中水與各種物質接觸、作用,使之懸浮或溶解于水中。因此,各種天然水都不是純水,而有復雜的組成和多變的特點。
1.水中溶存物質種類繁多,數量懸殊
人們迄今已知的107種元素中,有80多種元素在天然水體中檢出過。數量多的比如海水和內陸咸水湖中的氯,濃度可達10~20克/升;數量少的比如釕。在水體中,由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數量比較多,它們對生物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濃度大的不一定重要,濃度小的不一定就不重要,例如氯、氮、磷、鐵、鉬等,盡管濃度低,可是對水體肥力有決定性的影響。
2.水中溶存物質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
水中溶存物質既有低分子物質,也有高分子物質,它們可以單個的離子、分子、離子對、無機絡合物、有機螯合物等多種形式存在;也可通過化學反應以及吸附、交換、沉淀等作用轉化為膠體或分散粒子。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元素在同一水體中的存在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同一元素的不同形式對生物的影響或許完全不同,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比如氮以氮氣存在時多數植物不能利用,數量多時可能使魚苗患氣泡??;以氨氣存在時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是有利的,但對魚類及其它水生經濟動物卻有毒害作用;若以銨根正離子(NH4+)或硝酸根(NO3-)存在,濃度合適時則對植物有利,對動物也無害;以亞硝酸根離子(NO2-)的形式存在時,與血紅蛋白中的鐵離子結合,則導致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給水產養殖帶來嚴重危害。又比如銅,以游離子銅離子(Cu2+)存在于水體中時可以殺死一些病原體,有防治魚病的作用;相反,若銅以有機絡合物形式存在,或被膠體、懸浮物吸著之后,則毒性急降,甚至全無療效。
3.水中溶存物質的增補作用與消耗作用
水中溶存物質,不論是質與量的組成,還是分散狀態或存在形式,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有些變化可使水中某些物質的實際數量或濃度增大,稱為增補作用。若增補來自水體之外稱為輸入或流進;若增補來自水體內部則稱為再生。相反,有些變化則使水中某些物質的實際數量或濃度減小,稱為消耗作用。離水體而去的消耗稱為輸出或流失。水體內部的消耗作用,既包括無益的損耗浪費,也包括有益的吸收利用。
如果水體的增補作用與消耗作用速度相等即形成動態平衡,此時水中溶存物質的濃度可保持相對穩定,相當于生態學上的一種恒穩狀態(簡稱穩態)。但條件變化時舊有的動態平衡會隨之遭到破壞,并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動態平衡。隨著這種矛盾運動的不斷進行,水中任一溶存物質的實際濃度都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天24小時不同,稱為周日變化,一年四季不同,稱為周年變化或季節變化。另外,同一水體的不同水區、水層,水質也可不同,前者稱為水平分布,后者稱為垂直分布。
不同天然水體所處自然條件不同,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往往各有特點,必須具體調查分析。不過,世界上任何復雜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水化學現象也是如此。人們常根據水中化學成分的動態及其對生物的影響等共性,把它們分為6類:主要離子、溶解氣體、植物營養物質、有機物質、pH、有害有毒物質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畜禽養殖和城鎮化發展,排放的污水中所含氮、磷遠遠超過工業排放量,增補作用大于消耗作用導致環境富營養化,構成了近些年來自然水體形成藍藻水華爆發、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水體的環境機能
天然水體多變的特點必然帶來各種可能的后果。在正常或有利的條件下,水體水質的復雜多變特點,可使水體的環境機能充分發揮出來,有利于養殖生產;相反,如果條件異常,水體環境就會污染惡化,有害于養殖生產。
天然水體的正常環境機能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能量流動
維持和延續生命活動是需要能量的。在地球上除核能外,一切能量都是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太陽。入射到天然水體上的太陽能,主要依靠各種水生植物,特別是浮游植物捕集,使之轉化為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貯存在植物體中;然后,這些能量隨著有機食物沿食物鏈、食物網依次由一個營養級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使動物得以生存和發展。
植物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是水體中其它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而得名初級生產或基礎生產。研究發現,自然界營養級之間的能量轉化率為10%,常稱之為“百分之十規律”。很顯然,一旦水體能量流動的機能受阻、受損、效率不高時,養殖生產就難于正常進行。
2.物質循環
生命的維持及延續,除需要能量外還需要各種物質。生物從環境中吸收這些物質加以同化利用,最后又以某種形式回到環境,為其它生物所利用。物質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這種流動過程,稱為物質循環,兩者構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統一體。物質環境孕育了水生生物,反過來,水生生物又是環境的積極的改造者。根據水生生物在環境中的作用不同,可分為3大類:生產者、清費者和分解者。
如果水體的物質循環正常進行,則植物營養物質可以再生利用,排泄物可以轉比為無害物質,對水產養殖是有利且必要的。水產養殖實際就是利用水體生態系統,確保物質和能量流動最大化地向養殖動物轉化、積累,獲得更高的效率、產量和效益。
3.自凈作用
在自然條件下,水體一方面由于生物代謝廢物等異物的侵入、積累,經常遭到污染;另一方面,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作用,又可將這些有害異物分解轉化、降低以至消除其毒性,使水體恢復正常機能。后一過程稱為水體的自凈作用。自凈與污染是養殖水體中的一對重要矛盾運動,對水生經濟動物的生活環境有著重要影響。
一般說來,健康的養殖水體內總是自凈作用超過污染過程。相反,若由于某些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大量的有害物質侵入水體,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而不能及時分解和轉化成無害形式,反而在水體或生物體內積累下來,破壞了水環境的正常機能,這種情況稱為水體污染。水體污染對水產養殖的妨害極大,輕則抑制水生經濟動物的生長,使產量下降,重則導致水體荒廢,甚至因水產品積累殘毒而危害人體健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對工業廢水進行監測、處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養殖水體自身的管理;同時,還要調整畜禽養殖中重金屬添加的配比,減少不必要的添加;還要嚴格防止抗生素濫用,避免水產品的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水體即使環境機能正常,其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及自凈作用的速度、效率與通量也可不同。因而,水中生物的環境質量、物質與能量的供給程度、水體的生產性能也不一樣。只有那些流動及循環速度、效率與通量都足夠大的水體,才有高的生產性能,通常稱為富營養化水體;相反,水中能量流動、物質循環、自凈作用的速度、效率、通量都低的水體,生產性能也是低的,稱為貧營養型水體。
三、pH值對水體及水產養殖的影響
淡水養殖水體的pH值通常為6.5~8.5,中性偏弱堿性。養殖水體pH值有明顯的日變化,早晨天剛亮時pH值低,下午pH值較高。據測定,表層水pH日變幅可達1~2pH值單位。
pH值是一個重要的化學及生態因子,對水質及生物有多方面的影響。
(1)對水中物質存在形式及遷移過程的影響。水的pH值下降,水中弱酸根離子減少,它們的陰離子(CO32-、S2-、PO43-、SiO32-、有機酸根)程度不同地轉以分子形式存在,濃度下降,因而含這些陰離子的絡合物及沉淀也會分解或溶解,游離態金屬離子濃度增加。相反,水的pH值升高,則弱堿電離減小,轉以分子形式存在;弱酸電離增大,改以酸根陰離子存在;金屬離子水解加劇,常形成氫氧化物、碳酸鹽的沉淀或膠體,使水中游離的離子濃度下降。
(2)對水體中生物活動的影響。有些物質在化學形式改變時,對生物的影響也隨之改變。例如,當NH4+、S2-、CN-、HCO3-等,在pH值低的環境條件下分別轉化為NH3、H2S、HCN、CO2時,對魚類的毒性增強;Cu2+、Pb2+等重金屬子轉以絡合物或被膠體吸附絮凝時,對水生經濟動物的毒性會降低。
(3)對水生經濟動物的直接影響。酸性水可使魚類等的血液pH值下降,削弱血液對氧的運載力,使血液中的氧分壓度小,造成缺氧癥;堿性過強會嚴重損壞鰓組織,使魚類鰓分泌的黏液增多,造成呼吸困難。
魚類及其它水生經濟動物最適pH值為7.0~8.5。利用生石灰清塘,pH值必須大于11,才能殺死有害生物,確保清塘效果;放苗種時,必須等待水體毒性消失;養魚苗時以弱堿性為宜,pH值在8.0左右時,魚苗培育效果較好。
pH值變化過于頻繁、幅度過大,則生物苦于調節適應于生長不利。因此,必須提高水體的堿儲,總堿度以大于1mmol/L為宜。但是,如果水體中的有毒物質比如氨、硫化氫、氫氰酸、次氯酸等過多,pH值在允許范圍內也不利于水生動物的生存。
作者:梁洪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