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光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稻田一片青翠,參加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盤錦分會的嘉賓穿行其中,現場觀摩。看著小河蟹在稻株間自在游走、無人機精準地投喂餌料,寧夏漁業產業協會會長趙峰感慨:“盤錦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已推廣到我們寧夏,讓近10萬畝鹽堿地變成了‘金糧倉’!”
盤錦,河海交匯、沃野千里,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20世紀90年代,盤錦水產科技人員在全國率先攻克河蟹人工育苗和稻田養殖技術,使河蟹養殖得以大規模推廣。目前,盤錦稻田養蟹面積已達到97萬畝。稻蟹共生,河蟹以水中的害蟲幼體和雜草為食,其糞便及殘餌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還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稻因蟹而優,蟹因稻而肥,品質優良的盤錦大米和盤錦河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享譽全國。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盤錦稻蟹綜合種養模式,不僅讓本地農民實現了致富增收,而且已經走出盤錦、走向全國,帶動寧夏、新疆等地農民共同富裕。
2009年,寧夏從盤錦引進扣蟹,在賀蘭、青銅峽、靈武等市縣試養,全區示范稻田養蟹1000畝。經過10余年的發展,如今,稻蟹綜合種養面積已近10萬畝,覆蓋引黃灌區12個市縣及農墾國營農場。
“寧夏稻田養蟹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靠的就是技術。”趙峰介紹,寧夏春季氣溫低,蟹苗3月先進設施溫棚“熱身”,4月20日以后再放入稻田,通過精準喂養、精細管理,進一步提高河蟹的產量和品質。在盤錦光合蟹業的種苗選育與技術指導下,河蟹個頭從2兩半增至3兩半,成活率高,上市比其他地區早一個月。
品質好,上市早,價格自然高。趙峰說,這幾年每斤河蟹可以賣到60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硬通貨”。
如今,寧夏每年70%的蟹苗仍由盤錦“娘家”供應。從遼河三角洲到塞上江南,盤錦——寧夏這條跨越1800公里的“河蟹走廊”,成了“東西部協作”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典型示范,成為兩地人民協同共富的生動實踐。
“盤錦河蟹特別‘皮實’,好養;黃滿、膏肥、肉質鮮美,好賣。”趙峰笑著用東北話點贊:“寧夏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盤錦河蟹功不可沒。”
“河蟹產業已成為我國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而稻蟹綜合種養模式,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會長、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東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