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掛著海巡標志的巡邏艦,在軍港內裝上十六枚反艦導彈需要多長時間?
臺灣漢光41演習給出的答案是:幾小時。
2025年7月16日,臺灣蘇澳軍港碼頭,海巡署“萬里艦”在“漢光41”軍事演習中,混合裝載的雄風2型和雄風3型反艦導彈,首次以戰斗姿態亮相。
三年前,首艦“安平號”試射雄風2型導彈時還保持低調,如今萬里艦已公開混裝性能更先進的雄風3型導彈。
按照臺軍計劃,最終將建成十二艘同類艦艇,戰時將攜帶192枚反艦導彈在臺海水域巡航。
安平級的設計藍本,直接來源于臺灣海軍的沱江級軍艦。
排水量約700噸,最高航速可達40節,穿浪型雙體船設計使其具備較強的機動性。
表面執行海上執法任務,實則預留軍用接口和武器平臺。臺軍方將這種能在執法船與導彈艇之間切換的功能,稱為“平戰轉換”。
臺媒將“雄風3型導彈”吹捧為“航母克星”,宣傳其速度可達2.3馬赫,射程高達200公里。
軍方制作的宣傳畫更是直接描繪其命中解放軍航母的場景,似乎憑借這種導彈就能顛覆臺海力量對比。
然而現實卻給了這種幻想沉重一擊。
2016年7月1日,臺灣海軍一艘錦江級巡邏艦意外誤射雄風3導彈。該導彈飛行約100公里后,精準擊中臺灣漁船“翔利升”號,貫穿船體導致船長死亡、三名船員受傷。
這次事故意外暴露了雄風3導彈的真實性能:其低空飛行速度僅約0.2馬赫,動力續航不足100公里,遠低于官方宣傳指標。
能不能打擊航母不知道,反正臺灣網友戲稱其為“漁船殺手”。
雄風3重量不超過800公斤,與SSN-22和印度‘布拉莫斯’等超音速導彈相比,破壞威力明顯不足。
這種導彈對付中型艦艇可能有余,但打擊6萬多噸的航母威力絕對不夠。
安平級所采用的穿浪型雙體船設計,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其原型艦沱江號在測試時就暴露出儲備浮力不足、穩定性差、船體振動嚴重等缺陷。
臺灣海軍曾計劃賦予其反潛能力,但因噪音和振動問題最終放棄。
后續艦艇雖在尺寸和穩定性上有所改進,但根本性設計問題依然存在。
今年臺灣曾規劃建造排水量達2000噸級的雙體戰艦,放大安平級設計理念。
但造船專家普遍認為此舉不切實際,若僅作為一次性機動發射平臺尚可接受,期望其在復雜戰場環境下持續作戰,無疑是異想天開。
臺軍迷信單一武器的決定性作用,是陷入了一種認知誤區。
真正的反航母作戰需要龐大而復雜的作戰體系支持,絕非依靠某種先進導彈就能完成。
解放軍在反航母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從早期引進俄羅斯SSN-22超音速導彈,到如今自主研發的鷹擊-12、鷹擊-18和鷹擊-21系列,已形成完整作戰體系。
針對雄風3這類導彈,解放軍也構建了嚴密防御體系。
擁有055、052D、054A等多型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能在導彈發射初期,就立即捕獲目標。
在200公里外,海紅旗-9B防空導彈可攔截最低10米高度的目標,70公里內的海紅旗-16C能應對3至5米的低空目標,末端則由海紅旗-10及1130型近防炮組成最后防線。
再看雄風3為實現最大射程必須采用高拋彈道,俯沖階段才能達到最高速度,極易被預判和攔截。
更關鍵的是它沒有隱身設計,無法長時間進行低空掠海飛行,突防能力大打折扣。
臺軍規劃表顯示:12艘安平級艦要武裝到2027年,無人機還將與導彈系統組隊。
這種安排看似充滿“非對稱作戰”智慧,實則是將整個海岸警衛隊拖入戰爭體系,壓縮和平解決的空間。
安平級這類沒有重型防護的平臺,在解放軍強大火力打擊下,很難存活足夠長時間。
臺軍設想的“打了就跑”戰術,面對信息化、快速反擊體系,很難奏效。
現代戰爭規則已是‘發現即摧毀’,臺軍的導彈快艇等高價值目標,在解放軍全方位偵察體系下,極可能在出港前就被鎖定。
所謂發射192枚導彈實現飽和攻擊,只能是紙上談兵。
2025年7月8日,解放軍三艘航母悉數出動,兵力部署達歷史新高。
山東艦航母編隊攜36架掛實彈的殲15艦載機,逼近臺島東側海域,距離僅有30海里。99架解放軍戰機和19艘艦艇將臺島海空領域形成立體合圍。
臺軍匆忙出動“雄三”導彈發射車,在臺島東部海岸執行戰備巡邏,可實際有效射程僅30到130公里。
面對解放軍萬噸級海警船在花蓮港外的常態化監控,臺海巡“吉安艦”的攔截嘗試,如同螳臂當車,這不是臺軍吹噓幾句就能彌補的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