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整整四年,烏克蘭沒有贏,俄羅斯也沒贏,但似乎只有一個國家在“贏”——中國。
特朗普看著自己精心擺出的“關稅核彈”遲遲炸不響,終于說了一句實話:“中國的做法,更高明。”
這話不是恭維,而是無奈。他發現,美國越出手,越被拖住腳;中國越不動聲色,越站得穩。
問題來了:美國能學嗎?學得會嗎?
烏克蘭戰場拖成泥潭,特朗普急了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一場局部沖突迅速演變成全球政治角力的核心地帶。
美國給烏克蘭送了多少軍火?據2024年底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統計,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 1750 億美元的援助,其中軍事援助總額達 654 億美元。
可錢花了,戰線還在原地打轉,甚至還往回退。
2025年初,特朗普看著戰場進展停滯,國內反戰呼聲高漲,終于不再高喊“24小時解決戰事”。
他開始換打法。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和北約秘書長呂特會面,拋出一項“重大聲明”:
如果俄烏在50天內達不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100%的關稅——對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國家,則加征所謂“次級關稅”。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搞經濟制裁,卻是特朗普首次打算連“第三方”一起收拾。
這招打的不是俄羅斯,是俄羅斯的客戶。
中國、印度、中東國家,全在射程之內。
“最后通牒”一出,俄羅斯冷處理,
特朗普的算盤很清楚:把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逼到墻角,斷了俄羅斯的活路。
但俄羅斯根本不買賬。
7月15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公開回應稱,“全世界都在看特朗普的笑話,俄羅斯對此毫不在意。”
俄羅斯為什么這么有恃無恐呢?
因為俄羅斯早已習慣了西方的制裁,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開始,制裁一輪接一輪,反而越打越硬。
在這一背景下,美俄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其實對兩國而言已經“微乎其微”,兩個加起來人口將近5億的國家,年貿易額僅有30多億美元,這其實還不如一些人口僅有幾百萬的小國家之間的貿易額。
因此,即便是美國真的對俄加稅100%,這對俄羅斯來說,其實也沒啥影響。
俄羅斯靠誰?
在歐美相繼減少進口后,俄羅斯迅速把目光轉向東方和南方,能源出口,是俄羅斯最大的命脈。
2023年起,中俄原油貿易連續增長,到2024年底,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能源買家之一。
天然氣方面,“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全線運作,“西伯利亞力量2號”也在建設中。
印度同樣在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甚至以折扣價大量囤積,用本幣結算繞開美元。
中東國家則更精明,不愿得罪俄方,也不想得罪美國,于是保持微妙平衡。
這時,面對美方的制裁,俄羅斯心里有點沒底,15日俄羅斯媒體提問,中方是否擔心來自華盛頓的壓力?
中國不動聲色,卻始終在場
面對俄羅斯的擔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一貫反對單方面的制裁,也反對借著“管轄”的名義干涉別國正常的貿易往來,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
沒有情緒,沒有火氣,沒有急于下場。
但只有一句話,就把中國的立場擺得明明白白。
既不跟著美國走,也不刻意“護著”俄羅斯,始終保持戰略克制。
而這種“不選邊”的態度,反而讓中國在全球贏得了更多回旋空間。
2025年7月1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華。
外界一度猜測:中俄是不是要“結盟”?
但會后雙方發布的消息打破了猜測:中俄會談集中在能源、物流、基礎設施等領域,未涉及軍事援助,也未簽署任何戰時協議。
一句話:“合作有度,戰略不綁。”
王毅外長更是當面表態:中俄關系是最成熟、最穩定的大國關系,但中國不會為任何國家軍事行動背書。
也就是說,中國不會在戰場上押注,但在經濟和外交上,會繼續合作。
這是一種“非軍事聯盟”的新范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結盟,但聯系更實、更深。
中俄互動頻繁,卻沒有“結盟”包袱
這也是兩人三天內的第二次會面,前一次是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如此頻繁的會晤表現雙方關系緊密。
這次會面雙方都沒有打領帶,同樣表明雙方都愿意敞開心扉,升溫雙方的友好關系。
根據俄方媒體的公開報道,拉夫羅夫此行不僅是來參加會議的,更重要的是代表俄羅斯總統普京帶來一封口信。
并給予了中方友好問候和最良好的祝愿,并談論了中俄高層的交往事宜,還包括俄方正在籌備普京的訪華行程。
要知道今年下半年,中國將舉辦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普京已經表示將親自來華出席。
俄羅斯對這場紀念活動非常重視,所以拉夫羅夫提前訪華與中方溝通事宜細節,也是為接下來的行程提前做準備。
拉夫羅夫表示,俄方愿意繼續和中國一起合作,在兩國領導人的帶領下,推動中俄關系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這反映出中俄之間的合作,是基于戰略互補,而不是對抗聯盟。
尤其在全球金融和貿易規則面臨重塑的背景下,中俄加強協作是為了爭取更大的制度話語權,而不是參與局部戰爭。
中國的外交邏輯是穩、是平衡、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多邊合作框架。而不是將自己嵌入到某一方的陣營對抗中去。
美國在戰場之外頻繁出招,口號、禁運、軍援、關稅不斷輪番上場。
而中國從未跟進。
外交部對俄烏局勢的態度始終如一:勸和促談、推動對話、不站邊、不選邊。
一系列行為,不打口水仗,不搞高調行動,但卻在行動上持續穩固自身在全球的利益結構。
特朗普為什么學不會?美國體制決定了它學不會
特朗普說中國“高明”,不是因為他真的佩服,而是他沒招了。
美國外交體系的最大問題,不是沒資源,而是沒有戰略耐性。
一屆政府一個方向,今天制裁,明天談判,后天推翻前天的決定。
這套“選舉驅動型外交”,讓美國在處理長期性沖突時捉襟見肘。
而中國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干預、不介入、不站隊,反而贏得了更多話語權。
中國贏在哪?贏在不爭一時之氣,謀的是大局
從中東的沙伊和解,到非洲基建投資、再到中俄能源合作,中國的外交節奏始終穩中有進。
2025年上半年,人民幣在中俄能源貿易中的結算比例已超過60%。
不靠制裁、不靠軍援,中國照樣在地緣博弈中掌握主動。
這就是特朗普學不會的地方。
特朗普靠的是“喊話”推進外交,而中國靠的是“鋪路”。
一個靠口號,一個靠行動,結果自然高下立判。
戰爭打了四年,誰贏了?
烏克蘭沒贏,俄羅斯沒贏,美國也沒占到便宜。
只有中國,外交不失衡,經濟不脫軌,全球影響力反而擴大。
特朗普終于看明白了,但為時已晚。
高明,不在于出多少招,而在于什么時候不出招。
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
但有人已經提前脫身,有人還在泥潭掙扎。
誰贏了?答案,正在越來越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