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編譯
導語:
在地緣競爭升溫、聯盟信任重構的關鍵時刻,美朝領導人是否將重演2018年“特金會”的歷史性場景,正引發廣泛關注。隨著韓國政局更迭、朝俄關系深化以及中美戰略博弈的外溢影響,峰會外交再次成為擺在美國和韓國面前的現實選項。本文回顧了美朝對話的經驗得失,分析雙方重啟高層外交的動因與障礙,評估“峰會政治”對美韓同盟、地區穩定及無核化前景的潛在影響。
本文編譯自哈德遜研究所網站評論,原標題為《不確定時代中的戰略協同:美韓同盟下一步如何走》,作者是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主席帕特里克·M·克羅寧(Patrick M. Cronin)。文章略有刪改,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思考,與公眾號立場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一、峰會外交為何仍具吸引力?
2018年新加坡“特金會”雖未能達成實質性核協議,但其象征意義依然深遠。峰會所展現的“個性化外交”與破冰效應,為美朝提供了一種新的互動形式。
五年過去,全球局勢劇變,朝鮮核能力顯著提升、美韓對朝政策出現波動、朝俄深化結盟、美國對盟友戰略承諾遭遇質疑。種種復雜因素疊加下,峰會外交再次浮現為可能選項。
促成新一輪峰會的動因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首先,領導人意愿依然存在。盡管存在諸多分歧,特朗普與金正恩均展現出對個人領導魅力與舞臺表現力的高度自信,亦都有意通過直接對話塑造國際形象。
峰會外交所帶來的即時政治滿足感,在不觸及實質政策讓步的前提下,也有助于改變氛圍,打破僵局。某些情況下,它還能促成原本因層級或互信不足而停滯的協議談判。
其次,韓國政局變化帶來的催化效應不容忽視。李在明當選總統后,韓國對朝政策迎來重大轉變,其上任伊始即表示將“治愈戰爭與分裂帶來的創傷”,展現出對改善關系的姿態。
盡管李在明政府尚未明確表態是否支持特朗普式的峰會外交,但韓國顯然希望避免在相關進程中被邊緣化,重蹈以往“被排除在外”的覆轍。
第三,朝鮮主動強化與中俄的戰略互動,試圖提升自身博弈籌碼。與2018年試圖“疏中親美”不同,朝鮮如今更可能將與美接觸作為對中俄關系的補充或戰術平衡,而非戰略轉向。在俄烏戰爭背景下,朝鮮的武器輸出與人力支援換來了俄方象征性與技術性的回應,令其談判姿態更趨強硬。
二、重新啟動高層外交的戰略目標
若美朝重啟高層外交,峰會的目標與議程設計將直接決定其成效。當前美方政策界在對朝戰略排序上分歧明顯,大致可分為兩種思路:一種是以核威懾與防擴散為核心目標。代表人物如前五角大樓副助理部長納朗主張,必須優先遏制朝鮮核武使用可能,并同步阻止韓國發展自主核武,防止區域軍備競賽。這一路徑強調先重建同盟力量與威懾能力,輔之以謹慎而有籌碼的對話嘗試。
另一種思路是主張“和平優先”以換取長期穩定。如史汀生中心珍妮·湯恩與美國和平研究所奧姆等認為,應首先緩解敵意、建立互信,通過簽署終戰協議等方式推動美朝關系正常化,從而為未來核裁軍談判營造可能性。這一思路更傾向于階段性成果而非一攬子解決方案。
特朗普若再次主導外交,其風格將更偏向“交易性操作”:可能試圖通過一紙協議營造“外交勝利”的印象,而不顧其可持續性與可驗證性。這就需要政策層確保議程目標清晰,并將對朝策略嵌入更廣泛的地區戰略中,避免孤立執行。
而對于朝鮮而言,其戰略目標并不在于全面棄核,而在于通過談判獲取制裁緩解與安全保證,同時保持核武“威懾工具”的戰略模糊性。因此,若雙方均不明確重啟談判的“政策底線”,下一輪高層外交仍有可能重復2019年河內峰會的失敗命運。
三、高層接觸對雙方戰略認知的重新塑造
重新啟動峰會外交的關鍵,在于能否帶來戰略認知的實質轉變。從美方視角來看,朝鮮已不再是“孤立的核國家”,而是區域修正主義軸心中的一員。其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不斷深化,從武器援助到象征性“全面伙伴關系”,再到潛在軍事技術交換,皆已實質性挑戰美韓日構建的地區安全結構。
而從朝鮮的立場出發,美國依舊是其政權安全的一大威脅。伊朗核設施遭襲后,金正恩政權更加堅定“唯有核武方能確保生存”的邏輯,因此即便短期內愿意接受外交接觸,也幾乎難以做出實質性讓步。
此外,美韓聯盟本身也處于調整期。特朗普政府延續“美國優先”,對駐韓美軍費用、韓方防務分擔、貿易問題持續施壓,導致韓國對美方安全承諾的信任削弱。而一旦美軍被迫部分撤出、延伸威懾模糊,將對地區戰略穩定構成深遠沖擊。
這意味著,美朝高層互動不再僅是“戰術試探”,而是對戰略秩序未來的判斷工具。一旦對手誤讀美國的意圖或同盟的團結度,就可能觸發新的安全風險。
四、峰會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再塑
美朝峰會的戰略外溢效應不可低估,尤其體現在對美韓同盟架構與地區戰略環境的重塑上。峰會若不經過妥善的三邊溝通機制,可能被地區盟友解讀為美方單邊對朝妥協,從而加劇東亞戰略失衡、破壞聯盟互信機制。
首先,美韓關系的結構性緊張已由傳統的安全合作轉向更加“交易化”的對價協商。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就曾威脅從半島撤軍,并對韓國施加貿易壓力。在第二任期中,類似行為可能卷土重來,這將使韓國在對朝政策中處于被動追隨狀態。
其次,朝鮮正在嘗試突破“戰略孤立”。俄烏沖突使俄朝軍事合作急劇升溫,平壤獲得的技術支持和政治背書,正轉化為對美韓構成現實威脅的硬實力基礎。駐韓美軍司令已多次發出警告,稱俄羅斯可能向朝鮮提供導彈與衛星技術。
第三,日本因素亦需納入考量。日本作為朝鮮半島安全格局的重要外部行為體,近年來在韓日、美日安全協作中扮演積極角色。當前李在明政府雖主張“擺脫歷史包袱”,但任何美朝突發互動若未事先協調,仍可能引發日方安全焦慮。
五、美國對朝政策潛在動向
2018年新加坡峰會標志著一次歷史性突破,打破了美國與朝鮮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外交僵局,但此后兩次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會面收效甚微。
如果舉行第四次峰會,可能更傾向于強化一種印象:即與朝鮮最高領導人的接觸,更多是出于表演性動機,而非推動實質性進展。因此,只有在以清晰、可行、且能夠共同推動美韓日三國安全利益為基礎的戰略框架下,此類會晤才值得推進。
美方必須嚴肅區分象征性會晤與實質性成果之間的界限。既往經驗已充分表明峰會外交的局限性:朝鮮長期以來拒絕實質性談判建議,且至少在短期內無明顯意愿重啟認真的談判進程。盡管特朗普已與金正恩三度會晤,但第四次接觸已不具備任何“新鮮感”或外交震撼力。因此,對特朗普“可以迅速解決朝核問題”的自信說法,應持謹慎態度。
此外,盡管“無核化”目標仍可作為長期愿景,但短期內有效外交的出發點還需確定。當前地緣政治格局進一步復雜化。盡管美國當下將注意力聚焦于中東事務,但朝鮮半島仍有安全風險。相較于一攬子解決方案,以降低威脅、重建互信和降低核風險為核心的階段性路徑顯然更具可操作性。
必須以具體舉措為依托,例如設立互設聯絡處、推動領導人層級溝通機制制度化等。這些措施雖無法解決根本分歧,但可為持續對話與妥協營造必要的外交條件。
編譯:殷晨浠
編務:殷晨浠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