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君 通訊員 趙貞貞
“每天上午打會兒太極拳,下午和老姐妹唱唱老歌,周末兒子準時來公寓探望……這日子,過得比退休前還充實!”說起在濟南市金齡老年公寓的養老生活,82歲的簡奶奶眼里閃著光。這位從河北滄州來的退休教師,在公寓玉蘭園已度過了四個春秋,早把齊魯大地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跨越兩省的養老選擇:“山東人熱乎得像家人”
簡奶奶是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人。2021年,簡奶奶在大兒子的陪伴下,從河北滄州來到濟南。“大兒子在濟南工作,小兒子在北京工作,想著離孩子近點,也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看,便在泉城扎下了根。
濟南市金齡老年公寓里,每日上午的太極拳隊伍中,總能看到簡奶奶的身影。“打完拳繞著園區散步,玉蘭花開的時候,滿院子都是香的。”下午的“老歌大家唱”活動是她的最愛,干了一輩子的教師,她總能帶著老人們把《東方紅》《茉莉花》唱得韻味十足。在玉蘭園,簡奶奶有一群固定的“老姊妹”:她們一起參加手工課、看電影,甚至組隊參加公寓的趣味運動會。
讓簡奶奶感受最深的,是山東人的實在。“有次我洗完腳,想著等會兒再倒水,養老管家劉倩來屋里看到了,端起盆去衛生間幫我倒掉了。”提起這件小事,她反復念叨:“孩子們不在身邊,這些小管家就跟自家孩子一樣貼心。”
公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像簡奶奶這樣“跨省養老”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看中的不僅僅是公寓的環境和硬件設施,更是山東人‘重情義、講實在’的文化氛圍。”在金齡健康,逢年過節總會給老人們準備餃子、月餅;工作人員都記得“張奶奶不吃蔥姜、李大爺愛吃點甜的”。這些不刻意的溫暖,讓異鄉老人在濟南找到“第二個家”的踏實感。
銀發歲月里的雙向奔赴:“金齡老年公寓就是第二個家”
簡奶奶的人生軌跡,刻著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堅韌與熱忱。她曾在河北滄州吳橋縣新華小學任教,后調入縣城初中教授歷史,三尺講臺一站就是幾十年。1985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至今仍常說:“是黨培養了我,晚年也要跟黨走。” 簡奶奶一直生活簡樸,卻在養老選擇上“趕了回時髦”。如今,她公寓里三餐不愁、活動豐富,“每月的退休金足夠負擔我日常生活,在這里既有老朋友聊天,又有專業人員照顧,這才是真正的‘老有所養’。”
“孩子們非常孝順,我知道他們工作忙,也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給他們添麻煩。”每周三或周四,是簡奶奶的“視頻通話時間”。“孩子們會準時打來視頻電話,小兒子在北京,他總惦記著我喝牛奶沒,這兩箱就是剛寄過來的。濟南的大兒子則每周都來公寓,帶點我愛吃的,陪我聊聊家常,比什么都強。”除了孩子們,簡奶奶的學生們也會專門來公寓看望她。今年5月,她的一位學生特意從河北趕來探望,在公寓的花園里拍下了一張“師生同框”的合影。
“你看我這屋子,窗明幾凈,得虧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托底,”簡奶奶笑容溫暖,“這輩子教了無數學生,晚年最大的‘功課’,就是把日子過得舒舒服服,不給孩子們添亂,也不負自己這把年紀。”在濟南市金齡老年公寓,簡奶奶的養老故事,成了無數老年人“幸福晚年”的最鮮活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