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段視頻火爆全網(wǎng)。
原來是大山,悠閑的在河里,搖著小船。
一邊劃槳,一邊朗誦著《赤壁賦》。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字正腔圓的朗讀,勝過很多國人。
大山的微博,還有陸游的詩朗誦。
沒想到一轉(zhuǎn)眼30多年了,此時的大山已經(jīng)白胡子飄飄。
36年前,大山在春晚上一句“玉蘭,開門吶”火遍中國。
現(xiàn)在他不再只是洋笑星,成了中加兩國的文化橋梁。
但這條路上,他差點被一場“家庭爭議”毀掉前程……
“送孩子回加拿大?你這是忘本!”
2010年,大山的一個決定,炸翻全網(wǎng)。
他決定讓妻子甘霖和兩個孩子回加拿大定居。
網(wǎng)友痛罵:“在中國撈完錢就跑?”“果然老外靠不住!”
但真相是這樣嗎?
大山是加拿大人,他的妻子甘霖是重慶人。
在一次文化活動中,兩人相遇。
后來,大山和甘霖結(jié)婚,定居北京。
當(dāng)時大山的兒子剛上小學(xué),女兒才3歲。
北京霧霾嚴(yán)重,孩子經(jīng)常咳嗽,不得已住院治療。
妻子甘霖在采訪中也說:“當(dāng)媽的沒法眼睜睜看著孩子吸霾。”
而加拿大藍(lán)天白云,環(huán)境好了很多。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他決定送妻兒回加拿大。
同時,也讓孩子學(xué)好外語,了解西方的文化。
因為大山在中國時間很久,所有的工作基本都在國內(nèi)。
于是,他留下繼續(xù)工作,但每年飛加拿大4次,雷打不動陪孩子過生日。
大山說過,保護(hù)好家庭和孩子,才能安心做好自己的事。
一邊是事業(yè),一邊是家人,他必須平衡好這個關(guān)系。
后來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他微博簡介始終是:“加拿大籍,中國女婿,兩個孩子的爹。”
很多人開始罵大山忘本。
“罵我‘忘本’的人可能忘了,我爺爺80年前就來中國救人了。
我們家的‘本’,早就長在這片土地上了。”
如今,大山的微博認(rèn)證詞是中外文化使者。
“開門吶!”改變一生的三個字
大山和中國的緣分,早在他爺爺那輩就開始了。
他爺爺曾是抗戰(zhàn)援華的醫(yī)生,在河南商丘救治過傷員。
大山很小的時候,就聽爺爺講中國的故事。
從此,中國兩字在大山的心里扎下了根。
1988年,大山在北大留學(xué),被同學(xué)拽去試鏡央視小品。
導(dǎo)演遞來劇本:“演個醉漢,喊‘玉蘭,開門吶’就行。”
這下可讓大山為難了。
自己現(xiàn)在的語言還沒有過關(guān)。
除了語言,他對中國文化更是好奇。
沒辦法,先從語言開始吧。
他練了200多遍,才琢磨出“門吶”要帶點鼻音才像醉漢。
節(jié)目播出后,全國觀眾記住了這個“比本地人還本地人”的老外。
姜昆后來調(diào)侃,“侯寶林大師聽完他的相聲,問這孩子真不是北京長大的?”
從此,大山對中國文化著了迷。
他逛胡同,聽京劇,看相聲,甚至學(xué)跳廣場舞。
正是對中國的熱愛,他決定定居北京。
那個年代,老百姓看到的外國人,大多是西裝革履的專家。
大山的出現(xiàn),更多人知道老外也能說好中國話。
他不僅懂幽默,還愛喝二鍋頭。
大山曾經(jīng)四次登上春晚。
1998年《一張郵票》里,他扮演的集郵老外。
他還用河南話說“中!”,讓觀眾笑噴。
大山還苦練相聲。
為學(xué)好《金剛腿》,幾乎把《新華字典》翻爛。
他每天5點起床練繞口令,搭檔丁廣泉說:“他較真到讓我害怕。”
2009年春晚,他和劉偉演《五官爭功》續(xù)集。
直播前道具突然故障,大山徒手掰開卡住的機關(guān),手指劃出血卻面不改色。
劉偉后來回憶:“那一刻,我覺得他就是個中國老藝人。”
爵士樂遇上《蜀道難》
大山并不滿足在舞臺上說相聲,他要對外宣傳中國文化。
2015年,大山創(chuàng)辦《大山侃大山》,把脫口秀和相聲結(jié)合。
他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并宣傳。
節(jié)目中,他聊中西方文化差異,講中國故事。
2016年聯(lián)合國晚會上,大山干了件瘋狂的事。
他用爵士樂節(jié)奏朗誦《蜀道難》。
臺下外交官們跟著搖擺,法國代表驚呼:“李白還能這么玩?!”
大山在轉(zhuǎn)型的背后,他有清醒的認(rèn)知。
他在《不惑之年再出發(fā)》中寫道,相聲需要童子功,我40歲才學(xué),永遠(yuǎn)超不過郭德綱。
但中西文化碰撞是我的獨家優(yōu)勢。
2024年《肖申克的救贖》中文版話劇,他演瑞德。
彩排時故意保留70%英文臺詞:“我要讓觀眾感受到,自由不分語言。”
從相聲演員到文化使者,大山的轉(zhuǎn)型很自然。
不管是相聲,還是脫口秀,或者話劇,都是文化傳播方式。
只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他可以嘗試更多可能。
大山不僅獲得北京十大杰出青年,還獲得加拿大勛章。
他累計參與中外文化交流項目超300場。
大山用36年,學(xué)習(xí)和傳播中國文化。
一句“開門吶”,他打開了中西交流的那扇門。
60歲的大山,依然為傳播中國文化而努力。
就像他說的,只要能說話,他會一直講中國故事。
本文作者 | 檸檬雪
責(zé)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