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要撐不住了,大家最近是不是老刷到一些嚇人的標題,比如“養老金2035年見底”“2044年或徹底枯竭”,聽完是不是感覺比恐怖片還刺激?
在我看來,這事兒可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真有可能發生。只不過它不像電影情節那么突然,而是一步步把你推向懸崖邊。
中國社科院在2019年就有一份報告,說得明明白白:如果不做任何改變,2035年養老金賬戶里的錢就會花光。后來因為延遲退休、全國統籌等改革措施,才把“破產年”推到了2044年左右。注意啊,這不是解決了問題,只是把“死期”往后挪了幾年,養老金“池子”里的水依然在一勺一勺地被舀走。
在我看來,養老金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兩個“老熟人”:老齡化和“勺子化”。根據最新數據,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15.6%,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而且這只是個“開胃菜”,后面還有更大的“硬菜”等著大家。
為什么說老人變多會讓養老金見底呢?
這事兒得從現收現付模式說起。別看這個名字挺官方,其實邏輯特別簡單粗暴:現在上班的人把錢交給社保,社保拿去當天發給已經退休的老人。根本沒有你以為的個人賬戶里躺著屬于自己的養老金,那只是個賬面數字,實質早就被花光了。
要保證這套系統穩定運轉,必須有足夠多的年輕人繳費去養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理想狀態是5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可現實呢?2000年的時候,是9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到了2025年,驟降到只有2.7個;到2060年,甚至只有0.89個。啥意思?
一個年輕人都撐不起一個老人,還得叫上表哥表姐一起“拼單”。而且更扎心的是,出生率也不給力。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只有954萬,創下歷史新低。很多年輕人想生孩子,但面對高房價、高育兒成本、高教育支出,大家都忍不住說,還是先保住自己吧。
再加上中國有三次嬰兒潮,其中最大的一波在1962到1973年出生,每年平均2700萬人。這批人現在陸續退休,直接沖向養老金“池子”,就像一群“喝水怪獸”一樣,咕嘟咕嘟把水吸走,根本不給“池子”緩口氣的機會。
那別的國家咋辦呢?
別看他們平時一副“我很優雅”的樣子,養老金這事兒也一樣焦慮。德國硬生生把退休年齡提到67歲,法國也從62歲提到64歲,結果全國大媽大爺舉著旗幟上街抗議,跟過狂歡節似的。丹麥、荷蘭、葡萄牙更狠,直接把退休年齡和人均壽命掛鉤,你活得越久就要干得越久。
日本更是“卷王”中的“卷王”,人均壽命全球第一,84歲,他們直接把退休年齡提到70歲,并且大力推廣繼續就業政策。比如說在便利店、超市、保安崗位,經常能看到70歲的大叔還在收銀臺后面忙得滿頭大汗,別以為這很夸張,這就是日本街頭最常見的真實畫面。
再看看美國,除了有基礎社會保障,類似于中國的基本養老金,還主打一個“靠自己”,也就是著名的401K計劃。你每個月從工資里自動扣除一部分,自己選擇買股票、債券或者基金,賺了是你的,虧了也只能自己扛。政府只負責給個政策框架,不會兜底。可別覺得美國人都很會理財,其實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401K,大多數人依然要靠基礎保障過日子。
回到中國,國家當然也想過各種招數來“續命”。比如全國統籌,讓經濟強省“輸血”給經濟弱省;再比如推廣個人養老金賬戶,讓大家自己“背水桶”,別只靠國家這個大“池子”;還有延遲退休,讓大家多干幾年再退休,多加點水,少舀點水。
在我看來,這個養老金“池子”特別像一個公共水缸,年輕人往里加水,退休老人從里舀水喝。問題是,年輕人越來越少,舀水的老人越來越多,水缸注定越變越淺。國家只能一邊說“加水的人別走啊,再多干兩年”,一邊呼吁“舀水的各位慢點舀”,同時喊著“年輕人自己再帶個小水桶吧”。
有人會問,那國家就不管了嗎?其實國家一直在努力,比如延遲退休,就是為了讓年輕人繼續往“池子”里加水,雖然不少人不樂意,但這是現實,沒辦法。還有全國統籌,等于是把東部省份的水借來給中西部省份用,先保大局穩定;推廣個人養老金賬戶,讓大家養成儲蓄、理財,自己儲備養老金的習慣。
那我們普通人怎么辦呢?
在我看來,首先別抱著“反正國家會管”的想法,指望一切都靠那筆養老金,那只是最基本的安全墊,未來會越來越緊,保障力度越來越低。最實際的方法是提前搞plan B,比如多攢錢,認真學理財,搞副業,或者考慮穩健的養老保險,給自己的養老金多幾層“護甲”。你今天多攢一點,未來老了就多一分底氣,不用天天計算超市促銷日才敢買菜。
其次,早點調整心態,別還沒退休,就天天幻想“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浪”,到時候你可能連黃瓜都嫌貴。與其到時候一邊喝著涼白開,一邊看旅行博主發視頻流口水,不如現在就踏實做準備,哪怕每月多攢一點,長遠來看都會變成“救命錢”。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培養長期賺錢能力,別總想著退休就徹底解放。你以為退休后就天天躺在沙灘上喝椰汁,現實可能是如果沒有額外收入,只能靠那點養老金緊巴巴過日子。到時候看著菜單上的牛排、榴蓮、血蟹,先別說吃,可能連看都不敢多看兩眼。
別忘了,再就業其實也是未來的大趨勢。看看日本超市便利店里的老人,再想想自己,現在多學點技能,多練點硬本事,到時候也能挑個適合自己的兼職,不至于被生活逼到墻角。
很多人聽完還是會問,難道國家真不幫我養老了嗎?其實國家會幫,但只能保底,要過得舒服,靠的只能是自己。如果真不想未來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現在就得一點點去學、去準備,別到時候在抖音情緒直播上出現看著賬單大哭的“名場面”。
在我看來,養老金問題就是一場超級持久戰,絕不是今天喊幾句口號,發幾個段子就能解決的事。它考驗的是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綜合韌性,更考驗每個人的自我規劃和執行力。
最后想提醒大家,未來這條養老路比馬拉松還長,比熬夜追劇還難,比攢錢買房還燒腦。你以為離得遠,其實它正慢慢逼近,每天都在“敲門”。所以與其等到退休那天再慌得跳腳,不如今天就開始行動,哪怕只是查一下賬戶余額,或者先定個小目標,比如這個月少點一次外賣,多攢200塊進養老“小金庫”,這都是好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