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軍事競爭日益加劇,美國國際關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對此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警告。
他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過去30年中通過隱忍發展,已構建起一套針對美軍的有效反制體系,尤其在空中力量領域展現出顯著進步。艾利森指出,中國正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以在軍事上徹底壓制美軍的傳統優勢。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特別是空中力量,在全球范圍內維持了無可爭議的霸權地位。1991年的海灣戰爭成為這一優勢的標志性體現,當時美軍利用精確制導武器和空中壓制迅速擊敗伊拉克軍隊,開創了現代戰爭的新模式。
此后,在阿富汗戰爭和敘利亞軍事行動中,美國空軍及其海軍航空兵繼續證明了其在全球投射力量中的核心作用,但中國的崛起逐漸改變了這一局面。
過去30年,解放軍從一支規模龐大但技術落后的軍隊,逐步轉型為現代化作戰力量。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國長期戰略規劃的結果。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經濟騰飛積累了大量資源,并將其投入到軍事現代化中。
尤其在空軍領域,解放軍投入巨資研發先進裝備,試圖縮小與美軍的差距,并在某些方面實現超越。美國雖然保持了技術領先,但其軍事現代化的速度受到經濟壓力和資源分散的制約。這種力量對比的悄然變化,為艾利森的警告提供了現實依據。
亞太地區作為中美博弈的焦點,尤其是臺灣問題和南海爭端,進一步凸顯了兩軍對峙的緊張態勢。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不僅是為了提升自身防御能力,更是為了應對潛在的外部威脅,特別是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艾利森的觀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他認為解放軍已不再是過去的弱勢一方,而是具備了挑戰美軍霸權的實力。
解放軍空中力量的現代化以第五代戰斗機殲-20的服役為標志。殲-20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其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進的航電系統,使其能夠與美國的F-22和F-35相抗衡。
殲-20的研發體現了中國在航空工業領域的突破,其復合材料技術和傳感器融合能力表明中國已掌握了現代戰機設計的核心技術。此外,殲-16多用途戰斗機也在近年來大規模列裝,其配備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進一步增強了解放軍的空戰實力。
在現代空戰中,預警機和指揮控制體系的作用至關重要。解放軍的空警-500和空警-2000預警機采用了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技術,能夠在復雜電磁環境中實現高效的目標探測和指揮協調。空警-500尤其以其模塊化設計和較小的平臺尺寸,展現了高機動性和部署靈活性。
而美國的E-3“望樓”預警機雖經過多次升級,但其基本設計源于20世紀70年代,難以完全適應當前的高強度電子戰環境。2024年東海的一次軍機相遇事件中,空警-500成功干擾美軍雷達信號,這一事例直接印證了解放軍在電子戰領域的進步。
解放軍在武器系統上的突破同樣令人矚目。PL-15遠程空空導彈的射程超過200公里,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其精度和抗干擾性能均優于美國現役的AIM-120導彈。這使得解放軍戰機能夠在空戰中搶占先機。
此外,YJ-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服役進一步提升了解放軍的反艦能力。該導彈以其超高速度和機動性,能夠突破美軍航母戰斗群的防空體系,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構成直接威脅。2024年的一次軍演中,YJ-21成功命中遠距離目標,驗證了其作戰效能。
電子戰是現代戰爭的關鍵領域,解放軍的殲-16D電子戰機配備了先進的電子干擾和反輻射設備,能夠有效壓制敵方雷達和通信系統。
與之相比,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雖然性能優異,但其數量有限,且在面對解放軍新型電子戰技術時可能面臨挑戰。解放軍通過整合電子戰與遠程打擊能力,構建了多層次的作戰體系。
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是其軍事現代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戰略通過整合防空導彈、電子戰和遠程打擊能力,旨在限制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自由。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的部署,使解放軍具備了對第一島鏈內關鍵目標的打擊能力。這些武器的射程覆蓋了美軍航母可能活動的區域,迫使美軍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在亞太地區的部署策略。
盡管美國空軍擁有F-22和F-35等先進戰機,但其預警機群和部分支援平臺的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E-3“望樓”和E-2“鷹眼”預警機分別服役超過50年和60年,其技術潛力已接近極限。
雖然美國計劃引入E-7“楔尾”預警機,但受預算限制,全面換裝可能推遲到2035年以后。此外,美軍現役的A-10攻擊機等裝備因功能需求而延長服役年限,這反映了其在資源分配上的困境。
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其軍事力量需要應對多線威脅。近年來,美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高額債務問題,軍事預算的增長受到限制。與中國集中資源于亞太地區不同,美國必須將力量分散到歐洲、中東等地。這種不對稱的資源分配削弱了美軍在特定區域的集中優勢,尤其是在面對解放軍的快速崛起時。
美軍在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正在受到挑戰。解放軍在高超音速武器、電子戰和信息化指揮體系方面的進步,使其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對美軍的對等甚至局部超越。例如,中國的第六代戰機研發速度可能超過美國,這令美軍高層感到擔憂。2025年,美國空軍加速推進第六代戰斗機項目,但其進展仍需時間驗證。
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行動依賴于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的支持。這些盟友的軍事力量有限,且在面對中國的A2/AD戰略時,其作用可能被削弱。此外,中國的外交攻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了國際影響力,削弱了美國傳統盟友體系的凝聚力。
艾利森強調,解放軍在過去30年中采取了低調但持續的努力,其軍事現代化并非短期行為,而是長期戰略積累的結果。這種隱忍發展使中國得以在關鍵技術領域迎頭趕上,并在某些方面超越美軍。解放軍的裝備研發遵循“對美軍現役主力形成對等壓制”的標準,確保其作戰能力具有高度針對性。
艾利森警告中的“只需要一個機會”,指向了解放軍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對美軍形成決定性打擊的可能。這一“機會”可能源于美軍的失誤、地區沖突的升級,或技術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艾利森的觀點提醒美 美國應保持警惕,避免因戰略誤判導致被動局面。
艾利森指出,現代空戰越來越依賴信息化和電子戰能力。在一方完全贏得電子戰的情況下,另一方的空中力量可能難以發揮作用。
解放軍通過整合先進裝備和作戰體系,已在空中力量領域對美軍構成實質性威脅。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也反映了雙方戰略思維的差異:解放軍注重區域集中優勢,而美軍則需維持全球部署。
未來,中美能否避免沖突升級,取決于雙方在競爭中的克制與合作。在軍事領域,保持溝通渠道、避免誤判至關重要;在經濟與技術領域,尋求共贏可能是緩解對峙的有效途徑。面對這一歷史性轉折點,中美關系的走向將深刻影響21世紀的全球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