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王芳
近日,湖北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營養科團隊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肌肉減少癥(以下簡稱“肌少癥”)和少肌性肥胖嚴重影響接受免疫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該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腫瘤學家》(《The Oncologist》)。
該項回顧性研究對119名接受過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肌少癥患者生存期顯著縮短,3年生存率僅為肌肉正常患者的一半左右;而存在少肌性肥胖的患者預后更差,死亡風險明顯高于單純的肌少癥患者,并且少肌性肥胖患者的死亡風險是肌肉正常患者的3.17倍!
湖北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金鑫指出,這項研究其實是在提醒廣大癌癥患者,尤其是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要關注自身的肌肉含量和身體成分。
金鑫介紹,肌少癥并非簡單的“瘦”,它是指肌肉質量和功能進行性、廣泛性地喪失,多見于老年人和癌癥患者,有研究發現肌少癥在癌癥患者中的發生率約38.6%,遠高于普通人群。少肌性肥胖則是指在體重超重和肥胖的情況下,同時存在肌肉量減少和功能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癌癥患者中并不少見,卻往往因為體重偏高而被忽視,因此也被稱為“隱匿性肌少癥”。不管是肌少癥、還是少肌性肥胖患者,在接受癌癥治療時都會更兇險,因為肌肉的流失會使得抗腫瘤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增加,從而增加副反應的發生幾率;同時肌肉流失也會提高營養不良和腫瘤惡液質發生風險,從而進一步降低療效、增加死亡率。總之,對于癌癥患者來說,盡可能維持肌肉含量、避免肌少癥的發生,是提高療效、延長生命的重要手段。
癌癥患者該如何維持肌肉含量?金鑫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關注肌肉狀態和身體成分變化。建議癌癥患者主動前往營養門診接受專業檢測評估,了解自身營養狀況和身體成分,便于制定后續的個體化營養治療方案。居家患者應每周至少測量一次體重,并定期測量小腿圍,若出現體重持續下降和小腿圍減少,應及時到營養門診就診。
二是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在均衡飲食的模式下,應給予足量適宜的能量和優質蛋白質供應,避免因能量不足導致肌肉分解。建議癌癥患者根據自身體重攝入蛋白質,每日攝入量不低于1-1.5克/公斤,例如,一位體重60公斤的患者,每天應攝入至少60-72克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蛋、奶、豆制品),患者可以參考下圖計算每日攝入的蛋白質。
三是加強運動康復。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與抗阻力量訓練(如彈力帶、小啞鈴)相結合的運動方式,這是維持肌肉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臥床患者,也應積極嘗試床上肢體活動、抬腿訓練等,盡最大努力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