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月18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這次會晤,不僅象征著美俄高層溝通機制的重建,也瞬間點燃了外界對于俄烏沖突轉折點的諸多猜測。畢竟,這場戰火已燃燒三年,烏克蘭早已傷痕累累,俄羅斯則深陷消耗泥潭。
在這場充滿戲劇性的歷史進程中,一個人的身影再次被反復提起——德國前總理默克爾。 這位已隱退政壇的“鐵娘子”,早在2022年12月便大膽預測,俄烏沖突最終只能在談判桌上結束。
當時她的判斷并未引發太多共鳴,甚至被視為老派政治家的溫和幻想。可如今,歷史正在一步步朝她的方向靠近。
默克爾的預判來自她對地緣政治的深刻洞察。 從2014年介入明斯克協議,到卸任前最后一次接受德媒采訪,她始終堅持認為,所謂的“強制和平”不過是暫時的壓制,真正持久的和平,只能靠各方坐下來談。
她說這話時,俄烏沖突正處于最狂暴的狀態,戰火覆蓋從哈爾科夫到赫爾松,難民潮席卷整個歐洲。
默克爾曾強調,真正的外交,從來不是靠“誰的拳頭硬”來決定方向。 她反復警告,戰爭的代價是不可估量的,不論是俄羅斯、烏克蘭,還是背后牽線的美國和歐洲,都不可能無限期承受這種消耗。在她眼中,這是一場注定要耗盡所有耐心、資源與信念的沖突。
三年過去,烏克蘭的傷痕已經深刻到骨髓。 截至2025年7月,超過800萬人被迫背井離鄉,國家基礎設施幾乎癱瘓,經濟已處于崩潰邊緣。就連今年7月5日的空襲,也讓基輔再一次陷入火海,造成2人死亡、31人受傷。這樣的轟炸,在過去三年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俄羅斯也絕非毫發無損。 雖然在頓巴斯方向取得了些許推進,但幾乎是用一波又一波的精銳部隊換來的。新兵訓練滯后、前線耗損慘重,俄軍高層更是頻頻遭受烏方“斬首式”襲擊,戰場不再是一場正面較量,而是心理與資源的雙重博弈。
在西方陣營中,美國的態度轉變尤其引人注目。 拜登政府時期,一直堅持“沒有烏克蘭的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和平”。可隨著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這條底線被徹底改寫。2月12日,他先與普京通話,再與澤連斯基交流,先后順序清楚表明了他的重心在哪一邊。
更令人瞠目的是2月28日白宮的那場會談。 特朗普與副總統萬斯對澤連斯基態度強硬,頻頻打斷其發言,甚至直言“你現在沒有牌,站在我們這邊才有牌”。美國總統在公開場合如此訓斥烏克蘭領導人,震驚世界,也暴露出華盛頓戰略調整的真實意圖。
盡管特朗普曾承諾“24小時解決沖突”,但執政半年仍未兌現承諾。 在5月4日接受NBC采訪時,他罕見承認,和平協議“也許永遠無法達成”。盡管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談判進程,利雅得會談正是他布局中的第一步,美俄雙方已達成重建大使館人員配置,組建專項團隊推進烏克蘭談判議題。
俄羅斯的態度也悄然松動。 2025年2月,俄羅斯外交副部長里亞布科夫公開表示,美俄外交不應中斷,但強調必須“平等對話”,不接受單邊讓步。
這種表述,既釋放談判意愿,又劃定底線。4月28日,普京更宣布在勝利紀念日期間實行臨時停火,雖僅數日,卻是一個明顯信號:克里姆林宮愿意為對話制造空間。
戰場之外,俄羅斯也在謀求新的戰略支點。 2024年6月,與朝鮮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一旦任何一方遭受攻擊,另一方將提供軍事支援。
緊隨其后,3萬朝鮮士兵準備赴俄,1200萬發炮彈已送抵前線,老撾也派出工兵支援。這場沖突,已不再是俄烏之間的戰爭,逐步演變成多國聯盟的實戰演練。
歐洲,在這場沖突中正陷入深深的矛盾與焦慮。 德國新總理默茨在2025年2月的大選中勝出,提出要將德國軍隊打造成歐洲最強的常規力量,但同時也表達對美俄“繞過歐洲達成協議”的擔憂。德國不愿被邊緣化,更不愿承擔談判失敗后的安全與經濟代價。
中國的角色則日益關鍵。 作為與俄烏兩國都保持良好關系的大國,中國始終堅持支持政治解決,反對冷戰思維,是當前國際社會中最有可能在背后平衡局勢的力量。中國的外交策略為國際局勢注入一份穩定,也讓世界看到東方智慧在和平進程中的作用。
領土歸屬問題依舊是談判的最大障礙。 4月27日,特朗普稱澤連斯基可能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做出讓步,不久后烏方立即否認,并強調“不承認任何暫時被占領土”。安全保障機制的分歧也同樣尖銳,烏克蘭堅持加入北約,而這是俄羅斯絕不接受的紅線。
經濟重建的資金缺口更如天文數字般難以彌補。 烏克蘭戰后重建成本初步估算高達數千億美元,美歐都不愿獨自承擔,俄方更不可能主動埋單。如今烏克蘭的礦產資產已大部分抵押給美國貝萊德公司,換取軍火與援助,一場“賣國換彈”的悲劇正在悄然上演。
戰爭責任追究問題也讓談判陷入膠著。 西方國家堅持懲罰俄羅斯的戰爭罪行,而俄方則堅決反對任何“審判式”的先決條件。情感上的創傷則更難愈合,三年血戰后,仇恨與不信任如山般橫亙在談判桌上。
回到默克爾的預判,越來越多的現實開始為她“作證”。 她曾在新書《自由:回憶1954–2021》中披露,《明斯克協議》原本就是德法為烏克蘭“設的局”,為拖延戰爭爭取時間。她毫不避諱地寫道,這八年時間讓烏克蘭得以完成軍事改革,為2022年后的頑強抵抗打下基礎。
普京對此憤怒不已,直言“被欺騙”。 但現實是,即使憤怒,也無法改變俄軍在戰場上日益吃緊的處境。俄方已不再堅持烏克蘭“非軍事化”與“去納粹化”的絕對目標,而是接受模糊處理與中立化討論,顯示出策略轉變的可能。
特朗普的策略也日漸清晰。 他試圖通過北約轉交“愛國者”系統給烏克蘭,同時威脅對俄征收100%關稅,看似強硬,實則意在穩住議價籌碼,為后續談判爭取空間。他的真正目標,是將俄羅斯拉入對抗中國的陣營。
烏克蘭如今的處境愈發艱難。 火力不足、兵員緊張、基礎設施崩潰,連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夫也不得不罕見承認,“年底前實現停火是可能的”。這位曾誓言戰斗百年的“鷹派”,態度的劇變,反映出前線的真實壓力。
即便如此,澤連斯基仍在猶豫。 他既擔心失去西方支持,又害怕國內輿論反彈,遲遲無法在關鍵問題上做出妥協。而西方鷹派則幻想繼續借烏克蘭拖垮俄羅斯,根本無意真正推動談判。
俄烏沖突的未來,短期內仍將處于“邊打邊談”的拉鋸狀態。 各方都在等待能夠占據更有利談判位置的時機,而真正的和平協議,還需要更深層的妥協與更多的政治智慧。
默克爾曾說:“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強制,而是靠平等協商。”從目前局勢來看,她所預言的那一幕,似乎已不再遙遠。
俄烏沖突已持續三年,戰場與外交場博弈愈發復雜。默克爾的預判雖早,但并非空穴來風,俄羅斯的姿態轉變正是驗證。而中國的中立與和平主張,將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引導局勢走向和平的決定力量。
信息來源:
[1]俄副外長:俄烏將繼續直接談判,日期未定 觀察者網
[2]揚之:德國為何再次成為俄羅斯的“頭號敵人”?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