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記得先點關注哦~
余杭安溪大橋下,一道黃色身影悄然入水。
它自由自在地游動在水中,靈巧穿梭于橋墩之間,搭載的高清攝像頭與聲納系統如同銳利的電子眼,即便是在渾濁激流中,也能捕捉橋墩極為細小的樁基裂縫、混凝土剝落、鋼筋銹蝕等隱蔽病害,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橋梁醫生”,為橋梁進行一場“全身CT”。
它叫ROV水下機器人,是7月15日余杭區發布的首批城市機會場景“雙清單”中的一項。這項由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水下機器人開展試點應用,是余杭獨創的橋梁智能養護場景。
剛剛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發布城市機會場景,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城市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打通城市治理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堵點,讓城市從“被動服務”轉向“主動出題”。余杭這一探索,正是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率先答題。
讓城市變成新技術最好的練兵場
余杭此次發布的首批城市機會場景“雙清單”,包括20項“需求清單”和20項“能力清單”,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最新要求不謀而合,為在地方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一個探索。
所謂“雙清單”,簡單來說就是“一份城市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的清單”和“一份企業和科研機構能拿出哪些技術成果的清單”。
在“需求清單”中,余杭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梳理出一批具體問題。
比如交通安全、公共服務效率等,為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打造“試驗田”“練兵場”和“首秀臺”,全力幫助企業培育拓展市場。
而“能力清單”融合前沿科研突破與本土科創力量,集結多家省級實驗室、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突破和成果產業化,展示了余杭在智慧醫療、低空物流、數字安防等前沿技術成果。
這種機制把過去“技術找市場”的被動路徑,變為“問題找技術”的主動牽引,城市出題,企業答題,推動科技成果在真實場景中“先試先用”。
“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場景創新,為前沿技術提供真實場景去驗證與打磨,不斷推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巷尾。”余杭區發改局局長華建林說,“城市治理中的大量共性難題,反而成為新技術最好的練兵場。”
前期,余杭區已經通過開放應用場景,讓企業與政府在應用場景中“雙向奔赴”,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比如,針對“如何提高醫療服務的優質高效”問題,余杭推動“平掃CT+AI”技術落地,一次掃描即可篩查多種癌癥與慢性病,篩查效率提升數倍,真正讓城市醫療體系“以預防為先”;
“老齡化社會”有何數字解法?余杭讓智慧養老機器人進入社區和養老機構,不僅能陪伴老人、監測健康,還能通過AI分析優化照護方案;
交通事故處理能否更高效?余杭結合“3D空間數字重建+AI語義理解”技術,精準快速還原交通事故現場,自動生成事故現場圖片,為事故責任認定和后續處理提供有力證據。
讓“未來城市”從愿景變為日常
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子,不只是“蓋新樓”“搞新城”,更強調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等多元目標協同推進。
余杭的“雙清單”,體現出一種“從城市問題出發,以科技手段解決”的發展邏輯,以更生動有為地適應城市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的轉變。
舉個例子,在城市結構優化方面,余杭通過遍布全區的物聯設備,對地質災害、公路邊坡、老舊房屋等風險點實時監測,對暴雨、滑坡等災害提前6小時發出預警,為疏散救援爭取寶貴時間。還有機器狗穿梭于商圈與小巷,配合地面巡邏力量,讓違停識別、安全巡檢效率提升30%以上。
在文脈賡續方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AR眼鏡為游客點亮虛實交織的光影——指尖劃過空氣,五千年前的玉琮紋路與先民生活場景便立體浮現;AI文旅系統為外籍游客自動生成多語言景點線路,從良渚遺址到徑山茶園,讓每一段旅程都量身定制。
更重要的是,這些場景不再是演示模型,而是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余杭看見未來中國,以‘余杭方案’回答‘未來之問’。我們將用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在余杭率先應用推廣,讓更多科技創新企業與政府在城市應用場景中實現‘雙向奔赴’,讓余杭這座科技之城,成為‘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真實注腳。”余杭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周辰璐
周辰璐 余杭微融圈 徐穎 譚琴
編輯 周辰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