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進行部署,其中明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嚴控暑期作業總量,科學規范作業布置,堅決杜絕用手機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等現象。
談起暑假作業,學校、家長、學生都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從學校角度,在全面發展的要求下,制作視頻、手工、運動等“特色作業”“創意作業”,成為了暑假作業中除了各科書面作業以外的重要部分。但為了防止學生糊弄了事,其中不少作業還要求逐一打卡,這給家長帶來了不小負擔。更有一些學校還會受到來自家長方面的壓力,比如部分家長認為老師布置越多作業證明越負責、孩子暑假在家沒有作業約束就會“玩廢了”,因此各學科也時常超額布置作業,甚至要求學生預習下學期知識。
教育部此次通知瞄準了這種情況。所謂嚴控作業總量,正是要求學校和班主任站在更高層面審視并統籌作業安排。否則若相互不通氣,各科老師僅從自己負責的科目出發,自認為作業量合理,但各科合并在一起,再加上一些“創意作業”,到了學生那里就成了“暑假不可承受之重”,這種情況對初高中學生而言尤為嚴重。
雖然這條通知指向學校,但需要引起重視的還有家長,在不少家長眼里,長達兩個月的假期正是“彎道超車”的最佳時期。近日,一份關于暑假安排的問卷調查顯示,42%的家長給孩子報了3個及以上的暑假班,近一半的家庭暑期花費超過兩萬元。許多家長到現在還保留著“一日不可荒廢”的教育觀念,被“假期焦慮”深深影響,再加上不少雙職工家庭暑假沒空帶娃,便索性送去上課或布置額外作業,一來讓孩子有處去、有事干,二來還能保持學習狀態。
然而這樣做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謝春風曾表示,學生的壓力70%以上來自學習。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報告指出,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暑假本是調節狀態、拓展視野的時機,倘若強行上強度,把它變成“第三學期”,表面上是進步了,但接連不斷的學習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威脅客觀存在,這種情況下談何進步?
學習需要的是深度專注與主動探索,而拔苗助長式的學習方式很可能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和自主能力,這對他們今后的人生有百害而無一利。畢竟升學不是他們一生要面對的唯一考驗,勞動實踐、社會交往中的責任感和涵養等綜合素質,才是未來人生道路上的核心競爭力。
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對學校所學科目都難言興趣與熱愛,更稱不上在其中獲得滿足感與掌控感。家長何不趁著暑假,問問孩子想做些什么,將決定權交回他們自己手中。當孩子跳脫出“上學”這個框架開始向內探索、思考興趣所在,或許才是他們真正意識到要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開始。
人生并非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暑假只是其中一個彎道而已,放松一下,沒那么可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