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代夢瑤)盛夏七月,“志遠”志愿服務隊第五小隊踩著蟬鳴與茶香,一頭扎進鄂西群山環(huán)抱的沙坪村。隊員們挎著筆記本鉆進梯田般的茶壟,指尖拂過沾露的新葉,在炒茶師傅的鐵鍋前圍觀炒茶手法;蹲在老茶農的竹凳邊,聽他們用帶著方言的普通話,把“一葉一芽”的故事講成紅色歲月里的星火傳承。這場茶山深處的青春實踐,始于三個明確的目標:解碼沙坪村茶產業(yè)的發(fā)展邏輯,記錄傳統(tǒng)制茶技藝的非遺傳承現狀,探索青年力量介入鄉(xiāng)村產業(yè)升級的路徑。
圖為志遠志愿服務隊在沙坪村服務點集體合影 周旋供圖
首先,我們對萬成龍助理針對茶產業(yè)發(fā)展問題進行了一個采訪。“您覺得紅色資源融入茶產業(y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我們開門見山地問道。村助理萬成龍略作思考后坦言:“政府補貼不足,勞動力短缺,規(guī)模化生產確實有難度。”他話鋒一轉,眼睛一亮:“不過我們正在嘗試通過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來增強游客體驗,比如讓游客參與采茶、炒茶,效果還不錯。”
談到青年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的話題,我們好奇地追問:“您認為大學生返鄉(xiāng)能發(fā)揮什么作用?”萬成龍掰著手指細數:“大學生返鄉(xiāng)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通過設計包裝、電商營銷、紅色文旅融合等方式提升茶產業(yè)附加值,并利用新媒體宣傳和文創(chuàng)開發(fā)擴大影響力,推動茶產業(yè)與紅色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他特別強調:“但關鍵是要‘接地氣’,”說著指了指窗外的茶田,“我們村茶產業(yè)基礎不錯,但品牌影響力弱,這方面你們年輕人多想想辦法?”
這場訪談不僅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鄉(xiāng)村振興的挑戰(zhàn),也為青年參與提供了具體思路。訪談結束時,萬成龍笑著反問:“你們覺得,紅色旅游和茶產業(yè)結合,還能有哪些新玩法?”這個問題,或許值得我們好好琢磨。
圖為萬助理在會上就茶產業(yè)發(fā)展困境作出說明 宋瑾供圖
隨后,晨露未晞的茶壟間,萬成龍助理帶著我們像一群好奇的孩童般鉆進了綠浪般的茶園。茶農古銅色的手掌輕輕托起一叢茶樹,布滿溝壑的手指在嫩芽間翻飛:“要挑這種'一芽一葉'的,像小娃娃剛伸出的手指頭似的。”她說話時,山風裹挾著茶香掠過我們沾著晨露的衣角。
圖為團隊成員在茶農的指導下,認真學習采茶的要領 黃嘯宇供圖
我們學著采茶卻狀況百出——有人把嫩芽掐得稀爛,有人誤摘了老葉,惹得茶農師傅直搖頭:“采茶要像給茶葉撓癢癢,指尖輕輕一提。”說著示范了個漂亮的“雀舌采”,只見他拇指食指輕叩茶芽根部,鮮嫩的葉片便帶著晨露落入竹簍,動作輕巧得像在彈奏豎琴。
烈日當空下,我們終于體會到茶農手掌的老繭從何而來。那些深淺不一的繭痕,是常年與茶樹“耳鬢廝磨”的印記。茶農師傅抹了把汗,指著遠處說: “我家那口子天沒亮就來采茶了,這雙手啊,摸過的茶葉比摸自家娃還多。”說話間,她又俯身采起茶來,背影像一株深深扎根的茶樹,在陽光下投下堅韌的剪影。
圖為團隊成員細心地為村民扇風 宋瑾供圖
實踐隊跟隨萬助理走進飄著茶香的作坊,迎面撞見十幾個竹匾里攤晾的新葉,在陽光下泛著翡翠般的光澤。“剛采的茶葉要先‘醒醒茶’”,老張邊說邊將鮮葉均勻鋪開,“攤晾6 - 8小時,水分從75%降到70%,殺青時才能均勻受熱。”同學們蹲下身,指尖輕觸葉片,感受濕潤到微潤的微妙變化。
鐵鍋燒到200℃時,老張抓起一把鮮葉投入鍋中,“噼啪”聲中碧綠的葉片瞬間蜷縮成墨綠色。“這叫‘殺青',高溫能鎖住茶葉的鮮爽度。”同學們屏息看著茶葉在鍋中跳躍如綠蝶,香氣隨之升騰。
傳統(tǒng)炭火烘干房里,竹篩上的茶芽在55℃恒溫中慢慢舒展。“炭火慢烘能讓茶葉‘呼吸’,形成獨特的‘陽光味’。”茶農師傅掀開烘箱,金黃的茶芽泛著油潤光澤,仿佛凝結著時光的饋贈。
圖為萬助理就制茶工藝向團隊成員進行詳細說明
捧起剛出爐的茶,指尖傳來的溫度與鼻尖的栗香讓同學們驚嘆——從茶園到茶杯,每一片茶葉都經歷了蛻變之旅。原來“一斤茶,萬顆芽”不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對傳統(tǒng)工藝的敬畏傳承。
圖為調研人員傾聽村民反映茶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與挑戰(zhàn) 宋瑾供圖
最后,我們走進了一位村民的家里,對她進行了一個面對面采訪。桌前,茶農李大姐用袖口擦了擦額頭的汗:“咱這茶品質好,可賣不上價。品牌沒人知道,中間商壓價收購;想自己賣又不懂電商,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采茶季缺人手。”
她攤開手掌展示茶葉:“采茶要指腹輕捻,像給新生兒把脈。去年雨水多,收成減兩成,收購價卻沒漲。要是能搭上電商的快車,學學拍視頻、開直播,茶葉或許能走出大山。”
這次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讓我們真切觸摸到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真實脈搏——不是標語墻上的口號,而是沾滿晨露的茶壟、指尖摩挲的嫩芽,還有老鄉(xiāng)們談及收成時眼里的光。我們跟隨茶農的腳步,從破曉時分的采摘到現代化車間的分揀,從市場波動下的價格困境到電商轉型的摸索嘗試,全程見證了茶葉背后沉甸甸的付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