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每年這個時候,勞務市場總會涌入大批年輕的面孔。許多學生剛剛結束一個階段的學業,迎來假期,懷揣著賺取零花錢、積累經驗的期待闖入社會。然而,現實有時卻并不理想,暑期工掉入求職陷阱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讓人痛心、憂心。
梳理相關新聞報道可以發現,暑假工求職陷阱可謂花樣百出,令人防不勝防。有人不慎落入中介圈套,被要求先繳納一筆費用,結果工資沒賺到,反而還要倒貼錢;即便能夠順利入職,也可能遇到工資被克扣甚至拖欠不發的情況。還有的崗位是“掛羊頭賣狗肉”,入職后才發現實際工作內容與前期介紹截然不同,往往是強度陡增、收入銳減。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以虛假招聘信息為誘餌,收取報名費用后便“人間蒸發”;或是打著刷單返利的幌子,讓求職者淪為電信詐騙的“工具人”。每一種陷阱,都讓不少年輕人中招。
暑假工求職騙局頻發,原因之一在于年輕人涉世未深,很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坑害對象。他們對社會復雜程度認知不足,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看似誘人的條件時,難以看穿背后的陷阱,做出理性的判斷。在求職過程中,他們可能更看重經歷和體驗,但對工資待遇等實際權益的爭取不夠堅決,遭遇侵害時甚至不敢據理力爭。這份懵懂與退讓,無形中給行騙者敞開了方便之門。
與此同時,監管的盲區,也讓暑假工市場亂象得以滋生蔓延。必須承認的是,暑假工市場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工作時間短、人員流動大,這些都使得傳統的監管模式和執法手段難以對其實現有效覆蓋。暑假工常被視為“臨時工”,權益保障大多沒辦法得到與正式員工同等的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適用也存在模糊地帶。這種種監管難點,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違法成本,助長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
為此,需要特別提醒有暑假兼職計劃的年輕人,求職路上的每個環節都得“多長個心眼”。在尋找崗位時,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對網絡上源頭不明的招聘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在了解崗位時,面對“輕松賺大錢”“躺著就能賺錢”這類極具誘惑性的說辭,要時刻提醒自己“天上不會掉餡餅”。在面試或入職時,盡量結伴而行,同時不輕信口頭承諾,盡可能與對方簽訂書面協議,明確工作內容、時長、薪資等關鍵信息,保留好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為自己的權益保障備下多重“保險”。
當然,要避免此類亂象侵害青年權益,不能僅靠年輕人自我保護,更需要社會采取行動,為年輕人建立起機制體制層面的防線。法律方面,亟需完善相關法規,明確暑假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權益保障邊界,填補現有空白,確保這些年輕人在維權時有法可依。監管方面,各地必須加強對招聘平臺、中介機構和用人企業的全鏈條監管,尤其是在暑期用人高峰,對餐飲、教培、零售等暑假工需求旺盛的行業實施重點盯防;同時,要建立健全高效、暢通的投訴舉報與響應機制,對克扣工資、違規收費等行為依法從嚴從快懲處,提高違法成本,形成震懾。
在網絡招聘成為主要求職渠道的今天,網絡招聘平臺也要切實肩負起“守門人”的責任,嚴把入口關,加強對入駐企業及中介機構的資質審核和動態監管,運用多種技術手段識別風險,決不能讓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虛假企業、不良中介渾水摸魚。
暑假兼職是不少年輕人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承載著他們自食其力、認識世界的樸素愿望。保護他們免受欺詐,不僅是對個體權益的維護,也是在呵護年輕一代對社會的信任與熱情,不讓滿懷憧憬的“社會新人”流汗又流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